乌市第19中学《理想课》放下课本,谈谈理想

30.09.2015  02:08
          不同年级有不同的学习课程,首府一所中学却偏偏打破惯例在所有年级段开设同一课程,讲授相同内容。9月25日,记者了解到,乌市第19中学自创一套“理想课”,在走入教学课表的同时,为学生补齐人生规划缺陷。
          2014年9月《理想课》首次亮相课堂,随该校值周制度轮流进班,课时固定在每周一下午第二节课,作为主讲人,校长罗群雁把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人生规划和学业规划。在帮助学生分析人生目标是否可行的同时,将目标细化成若干任务去逐一完成。
          特色体验
          “你的理想是什么?”“考川大。”“你想怎么去实现它呢?”“使劲努力呗,但具体怎么做有点模糊。”这段对话出自19中高二学生的聊天内容。
          该校教师马秀花告诉记者,学生因为社会经历单纯,对学业规划就是考上某所大学,对人生规划可能是某一职业,要如何达成心中所想,大多数人并不清楚,更有甚者把理想只停留在嘴上。
          针对这一课程的开设,记者采访了学生和家长,得到的答案不仅是学生对大学专业选择没有具体概念,家长也一样。
          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高一年级学生杨青青的母亲谈起她对孩子未来的规划直言,高考时孩子负责考高分,专业和志愿交给父母,我们倾向好就业和高工资的行业,也希望孩子大学毕业后能和父母在同一个系统工作,这样至少能确保她以后的生活舒适无忧。
          课堂意义
          面对家长学生的回答,罗群雁认为,中小学阶段职业启蒙教育的缺失,使得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发展目标。在现有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体系下,学生从小到大都处于被“包办”的从属地位,读什么学校、选什么专业,往往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作出决定,在平时对相关的信息也了解不多,因而往往到了高考填志愿时就显得茫然无措,《理想课》就是给学生职业规划一个启蒙。
          目前,该校已有21个班级上过这一课程,高二(1)班的许川说:“《理想课》让我的理想落地了,不是只是想想,现在我每天背十个单词,到高三掌握三千个单词,意味着我离川大更近了。”
          该校副校长卢永梅和教师王建鸿表示,《理想课》的浅层目的是帮孩子们如何一步步实现目标,例如你要考川大,首先要看看近三年川大在新疆的录取分数是多少,再看自己的考分距离目标还有多远,然后把这个目标分解到每一个科目需要考多少分数,这样一步步细分,每一个目标都很明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