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部发布中国儿童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研究成果

30.09.2016  18:40

  为了解我国人群环境暴露行为特点,提高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的科学性,环境保护部于“十二五”期间首次组织全国性、大规模人群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研究。继2014年发布成人(18岁及以上)研究成果后,环境保护部今日向社会发布了儿童(0~17岁)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研究成果。

  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司长邹首民介绍,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不仅与环境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有关,还与人的环境暴露行为模式密切相关。环境暴露行为模式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人体生理特征,如:身高、体重、呼吸量等;二是人接触空气、水等环境介质中污染物的时间、频率、途径和方式;三是人居环境中污染源分布情况;四是人对暴露风险的防范行为。

  邹首民说,本次研究发现我国儿童环境暴露行为模式有以下特点:一是我国儿童环境暴露行为模式存在明显的年龄、性别、城乡和地区差异。以身体特征参数为例,同一年龄段,我国男童身长/身高、体重和皮肤表面积高于女童,城市儿童高于农村,华北、华东和东北总体高于其他地区。二是我国儿童环境暴露行为模式与成人存在较大差异。从摄入量看,儿童单位体重呼吸量高于成人,是成人的1~2倍。三是我国儿童环境暴露行为模式与国外同年龄段儿童存在较大差异。以室外活动时间为例,我国儿童是美国同年龄段儿童的0.8~4.3倍。四是我国儿童面临传统型和现代型环境健康风险的双重压力。本次调查的儿童中,26.8%暴露于固体燃料做饭或取暖带来的室内空气污染,12.7%饮用未经基础卫生设施集中处理的地下水、地表水或窖水,13.6%主要活动场所周边1公里范围内有石油、石化、炼焦等环境健康高风险企业,14.6%主要活动场所周边50 米范围内有交通干道。五是我国儿童环境健康风险相关的暴露及防范行为与抚养人的文化程度密切相关。

  邹首民说,本次研究从我国30个省(区、市)的55个县/区、165个乡镇/街道和316所学校选取0~17岁儿童共75519人作为调查对象,调查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进行。样本人口性别、年龄结构与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无统计学差异,具有较好的全国代表性。为保证质量,本次研究制定了统一的质量控制方案,建立了国家、省和县/区三级质量控制网络,对各关键环节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问卷应答率为97.2%,问卷有效率为99.96%,对14%的调查问卷进行抽查,漏项率、逻辑错误率和填写不清率均低于10%;对5‰的身体测量结果进行抽查,复测合格率为96.69%。

  邹首民表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的身体特征参数和行为模式也会发生变化,环境保护部将定期组织人群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研究并更新暴露参数数据库,开发适用于我国人群的暴露评价模型,制定暴露评价技术方法及标准,并继续加强相关基础研究工作,以提高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的准确性,为研究制定更加科学的环境对策措施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