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茂的新疆情

08.04.2015  13:06

  不同时期的王恩茂同志

            2001年4月25日,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原书记王恩茂同志的骨灰被安放在乌鲁木齐烈士陵园。
          这位在新疆战斗、工作和生活了30多年,并长期担任自治区党委、新疆军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主要领导职务的共产主义战士,生前如是说:“我热爱新疆,热爱新疆各族人民,新疆是我的第二故乡”,“如果离休就离在新疆,老死也老死在新疆”。
          时隔十四年,《王恩茂传》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全书41章70余万字,着墨最多的是王恩茂在为新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特别是他在维护和发展新疆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高度重视开展反对民族分裂主义斗争,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确保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方面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4月2日,《王恩茂传》作者陈伍国接受记者专访,详述了历时十三年著成《王恩茂传》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毕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新疆
          记者:《王恩茂传》中用大篇幅刻画王恩茂与新疆各民族群众之间的深厚感情,他对新疆这方土地的热爱令人动容。
          陈伍国:王恩茂先后在新疆战斗、工作、生活了30余年。他两次主政新疆,先后担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第一书记、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这种经历在全国屈指可数;他又是在省委书记任上时间最长的领导,前后达20余年。他将毕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新疆这块热土,热爱新疆各族人民,对新疆怀有特殊的情感,深受新疆各族人民崇敬和赞扬,新疆各族人民赞誉他“好书记、好领导”。
          他十分重视关心少数民族干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特别是努力学习维吾尔语言文字给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1952年7月,他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第一书记后,就在自己的办公室门前挂一个小黑板,上面写着维吾尔文字母,每天上班后总是先学习半小时维吾尔语。后来,王恩茂能够和维吾尔族干部群众直接交流,这对增进和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感情,更好地开展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他在1981年10月重返新疆主持全面工作后,针对当时的新疆形势,毅然提出了“两个离不开”思想,并把每年的5月定为“民族团结教育月”,并在全疆开展创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活动,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人人都有民族团结的思想,人人都懂民族政策,人人都讲民族团结,人人都做民族团结的事”的新气象。
          记者:王恩茂生前见证并参与了新疆的大发展,逝世后魂归天山。这本传记真实记录和反映了王恩茂对于新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开创性贡献。
            陈伍国:王恩茂是新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疆屯垦戍边事业、新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在70多年革命生涯中表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胆略和政治智慧,形成的崇高思想、品德和风范,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翔实的材料是《王恩茂传》的基础
          记者:写传记最难的是材料的搜集,这本传记的素材来源有哪些?
          陈伍国:丰富、翔实的材料是写传的基础。我利用节假日,先后采访了与王恩茂同志一起战斗、工作过的老战友、老同事、老部下、身边工作人员和了解情况的老同志不下百人。同时,新疆军区档案馆、《新疆日报》社资料室、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江苏省委党史研究室、安徽省宣城地委党史研究室、安徽宣城地区档案馆等提供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在写作的过程中,还参考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战史》《八路军第三五九旅抗日战争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战史》《王恩茂文集》《王恩茂日记》(五卷本)以及《功垂天山——纪念王恩茂同志文集》中的回忆文章等。
          记者:你写这本传记耗费了巨大的精力,从为王恩茂写传记的想法产生到传记出版前后经历了13年。
          陈伍国:促使我喜欢和研究人物传记的初始,还是在新疆军区政治部编研室帮助工作期间,接触到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王震传》(上、下)。后来在1999年的冬季,又利用从事新闻报道的机会,接触到已经是全国政协副主席的王恩茂。此后,便萌生了给他做回忆录的想法。而之后又因为一些原因搁置了下来。
          2002年,我到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新疆党史人物》丛书编委会帮助征集和编辑《功垂天山——纪念王恩茂同志文集》的工作。此文集在王恩茂同志逝世两周年后出版发行,一些前辈希望我继续收集资料,将来能够为王恩茂同志写传。
          为此,在这13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坚持收集整理有关王恩茂同志的资料,并虚心听取和王恩茂同志一起工作、战斗的老同志、老领导和身边工作人员、专家学者的意见,不断完善书稿。这漫长的13年,我收获了亲情、友情以及对王恩茂的敬仰。即使在家庭变故、腰椎疾病复发等最困难的时期,单位领导、同事和朋友们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才使我一直坚持,没有放弃写作,始终坚信:只要一直坚守,就一定能够有所收获。
          写出一个有血有肉的王恩茂
          记者:作为新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开拓者、新疆屯垦戍边事业的领导者,王恩茂最大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陈伍国:他最大的性格特点:一是稳健,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次政治运动中,站在全国的角度看,和内地省、区、市相比,新疆没有出现大的问题;二是特别能够忍耐,这个主要表现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文革”期间;三是爱憎分明,这个主要体现在“文革”期间对“四人帮”的态度和反对民族分裂主义斗争方面,没有丝毫的妥协;四是严以律己,无论对自己、对工作、对身边工作人员和家里人,都非常严格,连对自己的妹妹王伏莲和妹夫谢天翔也一样,一直到1997年1月19日去世时,夫妻俩依然是普通职工,从未因为是王恩茂的妹妹而得到组织任何特殊的照顾。还有就是1962年夏季,中央在北戴河召开会议,中共中央办公厅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参加会议时,可以随带夫人和孩子到北戴河度假。过去,中央从未发过这样的通知,这次是破例允许带家属和孩子,但王恩茂依然没有让骆岚和孩子跟随自己去;五是作风正派,主要体现在他为官清廉,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从不讲排场、摆阔气,一贯反对奢华,无论走到哪里,都轻车简从。
          记者:都说人物传记不好写,过于“”,干瘪无生气;作者投注个人情感喜好,又会有失实之嫌。你如何用传记这种题材给读者展示王恩茂的一生?
          陈伍国:《史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重要的历史地位。此后的历代史书,无不从中不同程度地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尤其是在人物传记方面,《史记》堪称“开先河”之力作。《史记》中对历史人物内心或外表的描述,做到文如其人。而其中不乏对人物的文学性的描写,使人顿感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实事求是地讲,对于《王恩茂传》来说,在注重史料性的同时,它的文学性和可读性相对欠缺,这也是我一直没有突破的高点。
          记者:对于《王恩茂传》的创作,在真实性和文学性上,你如何取舍?
          陈伍国:这本书前后修改了16次,为的就是核实资料。在写作过程中,我始终严格遵循学术规范,竭力向“真知、实事、信史、美文”的方向努力,力求写出一个让读者信服、一个有血有肉、一个也有喜怒哀乐的王恩茂。同时,由于人无完人,王恩茂是人,不是神,也和我们普通人一样。如果把他写成一个“高、大、全”的人,就失去写作的初始意义。因此,对他工作中的失误和缺点,引用他自己的话写出来,让读者感觉这才是真实的王恩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