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热天宝宝发烧莫急捂汗 脱衣降温更紧要
讲座结束后,专家向家长们指导婴儿意外急救方法。 乔军伟 摄
深受读者欢迎的广州日报名医大讲堂,首次涉及儿科话题。专家特别提示:家有四岁以下的孩子,请不要让他独自离开看护人的视线!到医院看病,莫把小宝宝背到身后,否则孩子万一呕吐,家长无法及时察觉,可能造成窒息等意外!大热天孩子发烧,如果没有特殊警惕信号,首先要做的不是捂汗,而是给孩子开空调、脱衣降温。
从宝宝到婆婆
听众年龄跨度大
本场讲座堪称大讲堂举行以来最热闹的一场,也是观众年龄最小、年龄跨度最大的一场。现场既有八十多岁的阿公阿婆替孙辈做笔记,也有八九个月大小的宝宝坐在婴儿车里、躺在爸妈怀里。80岁的傅伯早晨7时就和老伴从三元里的家中出发,他说,10岁的孙子正是“顽童期”,常有磕碰,家长工作忙,平时孙子多在自己身边,“虽然没出过什么大问题,但有的知识到要用时再学就来不及了!”
不少听众都对本次大讲堂非常捧场。一名女听众告诉记者,自己的宝宝不到9个月大,没有发过烧,但很想提前了解下该怎么护理,所以即使昨天要自己一个人带孩子,也用婴儿车从天河员村带到珠江新城听讲。
家有1岁孙子的万先生对记者表示,尽管自己有些医学背景,但听完讲座还是受益匪浅,对讲座效果更是赞不绝口:“现在关于医学的知识,流传广的往往是错误观点,对一些养生医学类的电视广告,误信可能让人人财两空。你们这一类科学实用的公益讲座,真是非常好!负责任的媒体就应该多为科学的、靠谱的医学知识提供平台,名医登上讲台了,冒牌医生自然就退场了!”
从讲座到实操 搬模型现场示范
为了让家长们直观地了解意外伤害发生时该如何急救,医院特意安排了实际操作环节,让家长上台给“婴儿模型”做心肺复苏和异物卡喉的“海氏急救法”,副讲嘉宾、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马文成现场进行点评。
当一位妈妈登台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时,家长们纷纷涌到台前。“施救前要先摸摸孩子的脚底,如果孩子没有反应,就要马上快速按压心脏。”马文成提醒,按压部位是两乳头连线胸骨中线,新生儿为两乳头连线下一横指,每分钟至少要按压100次,按压婴儿时可用单手数根手指或者双手环抱孩子胸部,用拇指同时按压,按压深度大约在4~5厘米,要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回弹。“有人担心用力过大会把肋骨按断,但就算这样,也好过用力太小导致心脏不能复跳!”
马文成提醒,未经专业培训的市民未必能准确判断呼吸和脉搏,心肺复苏的手法也未必有效,建议家长们为了孩子和家人,最好能参加专业的救护培训。
家长埋头刷手机 抬头宝宝已受伤
主讲专家、该院急诊科主任医师朱翠平指出,根据该科多年统计,急诊科就诊患儿中,年龄在一个月到三岁之间的占78%,而一岁以下的孩子接近半数。去年该中心接诊的各类中毒和吸入异物患儿中,误食药物的孩子最多,占三成,其余依次为误服洗洁精等有毒液体、气道异物、误服杀鼠剂和杀虫剂、吞入固体等。
发生意外伤害的儿童中,以四岁以下最多,男孩比女孩更易受伤,非致命伤以跌落伤居多,致命伤则以高空坠落、溺水和异物窒息居多。“这些情况本可避免。”朱翠平痛心地说,有的家长忙于埋头刷手机,抬头一看,孩子已受伤。
儿童最易发生意外的场所是家里,家中最危险的地方是客厅、厨房、餐厅以及台阶和楼梯处。
小宝宝和大宝宝 安全防范有区别
朱翠平提醒,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家长防范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孩子小于六月龄时,家长要摆放好婴儿床和婴儿车附近的物品,避免塑料袋或者衣服绳带缠绕,造成窒息。半岁到一岁时,要将小体积物品收好,防止孩子误吸误吞。一岁到两岁,别让孩子离开看护人视线,收好尖锐、细小和热的物品,防误吸、误吞、撞伤和烫伤。两岁到三岁时,放好打火机等危险物品,用行动告诉宝宝“哪些行为是安全的”。三岁到四岁,进行安全教育,告诉宝宝如何做才安全。
对于不会说话的婴儿,家长要善于察言观色。朱翠平建议家长要掌握“ABC生命三角”,也就是通过观察孩子的外形(Appearance)、呼吸(Breathing)和循环(Circulation),来初步判断孩子的安危。
热天发烧开空调 除衫、饮水、抹身
马文成介绍,孩子发烧,如果没有出现精神烦躁、不清醒、反应迟钝、呼吸费劲、脸色发白等症状,可不着急上医院,家长可以在家中初步护理。原则是首先物理降温,3个月以下婴儿只建议用此法降温。“大热天40℃的室温,孩子发烧38℃,室内热度一直传给孩子,无论用什么降温药都没用。热天孩子发烧,建议家里开空调,温度不要太低就行了。”另外,还应该给孩子“除衫、饮水、抹身”,给孩子散热,抹身应用温水,酒精擦身尽管效果好,但会使孩子很难受。假如物理降温无效,再按说明使用退烧药。(任珊珊 伍仞 周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