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喀千里共建民族融合一家亲——深圳市首批社康中心对口支援喀什医疗队工作纪实

23.03.2015  13:26

  深圳市与喀什市,一个地处我国东部南海之滨,一个位于我国西部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两者相隔6000多公里,即使乘坐航班也需要飞行8个小时。2010年,作为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深圳,与我国最年轻的经济开发区——喀什市,因为中央的援疆政策结缘。从那时起,深圳市对口援助喀什市的工作全面开展,并不断创新。

  2014年7月30日,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深圳市卫计委”)创新卫生援疆模式,正式启动深喀“区对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援建项目。目标是提高喀什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为喀什市城乡各族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2014年10月16日,由深圳市卫计委组建的第一批赴新疆喀什支援社区卫生工作队,开启赴喀什市的援建旅程。首支工作队的12名成员分别来自福田区、南山区、龙岗区及宝安区的医院,大多数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拥有丰富的临床和护理经验,多数人有在基层社康中心的工作经历。

  喀什是我国最西部的一座边陲城市,古称疏勒,至今已具有二千多年历史。喀什市始建于1952年,总面积554.8平方公里,与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印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八国接壤,是中国通往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的国际大通道,是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新疆发展稳定事业的重大政策措施,决定设立喀什经济开发区,享受特殊经济政策。由此,喀什市成为我国最年轻的经济开发区。如今的喀什市,辖6个乡、2个镇、1个场、4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0万,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2.8%,民族特色浓厚。

  深圳市首批赴喀什支援社区卫生工作队的12名队员,分成四个小组,每组3人,分别进驻喀什市的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工作。带着满腔的热情,队员们开始了为期3个月的社区卫生援助工作。

  初来乍到:我们能做些什么?

  由于这是深圳第一次派出工作队到喀什市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援建工作,队员们并没有先例可以借鉴,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队员们一边工作,一边琢磨。

  队员之一,来自南山区人民医院侨城社康中心的妇女保健医生林琳,在第一次到访她所在的喀什市恰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恰办”)时,甚至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这里的硬件设施这么好,真的需要我们来帮忙吗?”

  原来,恰办无论是规模,还是医疗设备的齐全程度,都超出了林琳的预料。在硬件方面,这里甚至比她的“老东家”——侨城社康中心都要好。
  
恰办是一幢3层的小楼,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规模已经相当于深圳的一个普通门诊部,比深圳的大多数社康中心面积要大几倍。这里的医疗设备方面也很齐全,B超、全血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一应俱全。在恰办工作的当地医护人员有四五十人,人手也远比林琳所在的侨城社康中心要多。因此,林琳心中产生疑问并不奇怪。

  事实上,并不是只有林琳一个人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工作队的刘宏伟医生也颇有同感。初次来到喀什市库木代尔瓦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库办”)时,她也被震撼到了。“这里的硬件之好,我完全没料到。” 刘宏伟向记者回忆起当时的感受。

  库办是一座4层的小楼,建筑面积1700多平方米,有员工近60人。下设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半径约4.7公里左右。服务人口6万余人。与恰办一样,库办的医疗设备也是一应俱全。“比我在深圳工作的社康中心条件好多了。” 刘宏伟笑着说,“这么好的条件,真的需要我们来支援吗?”

  通过与喀什市当地医护人员的交流,深圳工作队的队员们才了解到,原来喀什市的四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是由卫生院转型而来,因此建筑规模都比深圳的社康中心要大,员工人数也相对较多,医疗设备也更为齐备。加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援助,这里的医疗设备更新也很快,有些设备甚至连深圳的社康中心都不具备。

  深入实际:原来大有作为

  福田区中医院妇科中医师唐荣是深圳第一批赴新疆喀什支援社区卫生工作队队长,她曾经在新疆哈密有过近30年的生活、工作经历,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有着深刻的体会。

  而工作队的多数队员,都是头一次去新疆,还有不少队员是南方人,没有在北方生活的经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适应赴疆的生活和工作,在出发前,唐荣将队员们组织到一起聚餐,向大家讲解新疆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习惯,提醒大家注意尊重当地同胞的宗教信仰,以及如何应对当地的寒冷气候。

  “按照工作计划,我们工作队赴喀什的工作时间是2014年10月到2015年1月,正是那里的冬季,户外温度零下十几度。我提醒队友们,准备行李时一定要带靴子、棉衣、棉裤,要穿暖和些。”唐荣还记得,当时有一名男医生问她,是不是一定要带棉裤,只带牛仔裤行不行,她笑着回答“肯定不够”。

  更为重要的是,临行前队友们针对如何在喀什开展援建工作达成了共识:尊重当地的医护人员,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就协助什么。本着这样的原则,工作队抵达喀什后,援助工作开展得很顺利,受到当地同行的欢迎和欣赏。

  林琳到恰办工作后,发现这里每天前来就诊的孕妇平均有20人,而妇产科正好是她的专长,能帮到这些有需要的居民。一天,一名曾经生育过脑瘫儿的女性前来咨询,她告诉林琳自己又怀孕了,想问问医生这个胎儿能不能要,会不会又生出一个脑瘫儿。

  林琳仔细为这名女士检查后,觉得有疑问。随后她让这名女士在恰办做了一个B超检查,结果显示这名女士其实并没有怀孕。“我当时很奇怪,问她是怎么知道又怀孕了的,她告诉我来恰办的前一天,在另一家医院检查后确认的。”林琳意识到,前一家医院的诊断出现了误差。林琳于是耐心地告诉这名女士,她尚未怀孕,今后如果再想要一个孩子,只要到医院规范产检,是有很大的几率生出健康宝宝的。最后,这名女士满意地离开了恰办。

  在恰办工作了一段日子以后,林琳发现来这里就诊的孕妇多,脑瘫儿多,艾滋病人和结核病人多。而恰办一些当地医护人员,对于院感的管理做得还不够,有职业暴露的风险。于是,她向恰办的院长提出建议,给年轻的医护人员讲课,从最基本的职业防护措施讲起,比如如何对医疗垃圾进行分类,如何正确地洗手,在接诊艾滋病病人和结核病人时,医护人员一定要戴口罩、戴手套进行防护等。在接诊孕妇时,医生一定要有意识地去筛查高危孕产妇。

  每周的周一至周四,林琳都会和其他两名队员一起,抽出一小时的时间轮流为当地医护人员讲课,受到大家欢迎。一位维族女医生告诉林琳,她平时在工作中有不少疑问,但却不知道该怎么改进,听了林琳的课后,她大有收获。同事们的热情反馈,也让林琳觉得她的工作特别有意义。

  有一天夜里,林琳带教的一名医生给她打电话,询问林琳是否需要连夜通知一名患有妊高症的孕妇转院治疗。林琳在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后答复,一定要劝说那名孕妇第二天赶紧去大医院检查,不能拖延。第二天上班后,林琳得知,那名孕妇到了大医院检查的当天,医生就为她进行了剖腹产,说明孕妇的身体状况不理想,及时转院很有必要。这也证实了林琳的判断是正确的。

  这件事情也令恰办的当地医生对林琳的诊疗技术更为信任和欣赏。在随后的讲课中,年轻医生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也更高了。有时候,原本预计一小时的讲课,延长到了2小时。林琳笑称:“嗓子都要讲得冒烟了。但很欣慰,他们爱听,爱学习,我就继续讲。”

  唐荣在库办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发现,来这里就诊的患者常常向她问起如何解决便秘的毛病。仔细询问之下,唐荣发现,因为喀什冬天空气干燥,加上当地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导致便秘的问题很普遍。于是,她开始尝试用中医贴耳穴的办法为当地的乡亲们进行治疗。

  过了不久,一些患者反馈说,排便的间隔天数比以前缩短了,排便时也更顺畅了。通过患者的口口相传,来找唐荣贴耳穴的病人也多了起来,这也引起了库办当地医生们的兴趣,纷纷要求向唐荣学习如何贴耳穴。大家的学习热情让唐荣很高兴,她不仅亲自带教贴耳穴,还把在深圳受到患者欢迎的中医天灸疗法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库办的同行们。

  同在库办工作的刘宏伟来自福田区妇幼保健院,并曾在医院下辖的海滨社康中心工作多年,对于社康中心的各项工作颇有经验。她在库办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一些当地居民在库办注射完疫苗后,仍然会感染相关疾病,“免疫的效果似乎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这是为什么呢?” 刘宏伟开始细心寻找原因。最终她发现,问题出在冷链管理环节。

  原来,疫苗生产出来后,需要低温保存,如果保存不当,疫苗的效果会大打折扣。之所以出现疫苗注射后效果不佳,问题就出在疫苗的冷藏保管上。于是,她有针对性地对库办的计划免疫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使得这一问题得到改善。

  倾情相助: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在喀什的四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深圳工作队的12名队员们逐渐达成共识:应该将帮扶的重点放在规范当地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诊疗常规上。

  针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不同特点,以及队员们的技术专长,四组队员根据需要制定了一些培训计划。宝安组队员都曾有急诊工作的经验,于是把重点放在急诊急救培训上;南山组队员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艾滋病患者较多,有200余人,于是他们把如何进行病人的规范管理,对医护人员进行了重点培训。

  龙岗组队员建立了全科诊疗模板,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慢性病患者较多的特点,对当地医护人员进行了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的规范用药指导培训;福田组队员把冬病夏治的中医天灸疗法进行了技术操作培训和普及推广,还举办了急诊急救知识与技能大赛。

  “一天一小课,一周一大课”成为四组队员们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来自龙岗区人民医院龙翔社康中心副主任护师沈敏告诉记者,在喀什工作期间,队员们在教学和培训当地医护人员方面,投入了1/3的时间精力,为的是提升当地社康的诊疗水平,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队员们在各自服务的喀什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周一至周四利用每天晨会后的半小时至一小时时间上课。利用每周五下午的时间,将四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00多名医护人员,集中到库办上大课。

  3个月的时间里,一共上大课12节,小课230节。完成的相关学习内容有:社区急救、输液反应及过敏性休克、急救药物、医疗安全、诊疗流程与规范、首诊负责制、院感知识的培训、计免、儿保妇保、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化验单的解读、各种注射的定位及注意事项、部分常见病例分析、心电图的基础知识等。参加培训的喀什当地医护人员,达到12000人次。

  深圳工作队的倾情相助,令喀什当地的维族医护人员颇为感动和欣赏。深圳医生的到来,解决了很多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悬而未决的技术问题。
 
  “讲课从最开始的我们提问,学员们回答,到后来学员们主动举手提问,有了很大的转变。维族医护人员的学习热情,让我们觉得自己的工作特别有意义。”刘宏伟开心地说,即使在队员们顺利完成3个月的工作,回到深圳后,还时不时能接到喀什当地的医护人员发来的短信,问他们还会不会再回去。林琳收到了维族医护人员送给她的维族小礼帽,她特别珍惜,这代表着当地同行的真诚谢意。

  在喀什工作的3个月,12名队员共带教帮扶学生110人,接诊患者近千人次。他们还利用休息时间,深入当地维族居民家中,上门给患者做治疗。2014年11月29日,队员们前往喀什各乡村进行送医送药大型义诊活动,开展内、外、妇、儿及中医康复科检查诊疗及保健咨询,并赠送当地乡亲治疗仪及药品。当地维吾尔族居民老弱妇幼共计200余人次到场诊疗,活动受到好评。

  3个月的赴疆援建工作,深圳首批赴新疆喀什支援社区卫生工作队12名队员把自己掌握的医疗技术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医务人员,尽心服务当地广大病患者。他们的工作也受到喀什市政府、市卫生局、对口医院各级领导的高度赞扬和肯定。

  今年3月18日,深圳第二批赴喀什支援社区卫生工作队的12名队员再接再厉,开启了他们赴喀什市的援建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