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首次展出226件海上丝绸之路文物 周六起市民免费参观 “海贸遗珍”

27.04.2016  11:17

  (记者 赵梅)作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重镇,本周六(4月30日)起,乌鲁木齐将首次迎来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展。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的跨时空对接,市民们有眼福了,感兴趣的都可以免费参观展览!此次展览从本月底持续到8月, 展览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早晨10时开始,到18时结束。

  此次 “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7省联展”由新疆博物馆布展,由海南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福建省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山东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中国航海博物馆7省(市、区),以及45家文博单位联手展出, 文物精品多达226件,包括丝绸、陶器、瓷器、铜器、印章、香料、玻璃器、钱币等门类。

  届时, 这些精品文物将以时间为顺序,通过 “海路千年 世界影响”、“港埠渐隆 货通万国”、“碧海云帆 文化传播”、“风云激变 丝路复兴” 4部分内容,展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繁荣和转型的过程。

  新闻背景

  “陆上” 侧重外交“海上” 主推商贸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以西汉都城长安(今西安)为起点,东汉时期以都城洛阳为起点,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

  海上丝绸之路则以中国东南沿海为起点,经东南亚、南亚、非洲最后到达欧洲。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发展于三国至唐朝,繁荣于宋元,转变于明清,是古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与东亚、东南亚、印度洋以及非洲各国进行贸易和友好往来的重要航路。

  如果说“陆上丝绸之路”是汉代政府开辟的政治外交之路的话,那么“海上丝绸之路”则是中原打通的一条“商贸互通、文化交流之路”。

  唐朝末年,由于战乱及经济重心转移等原因,“海上丝绸之路” 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交流主通道,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繁荣阶段。当时中国远洋船队就已与约120个亚非国家与地区建立了海外贸易关系。瓷器是中国对外出口的最大的商品之一, 除了瓷器、丝绸、香料这些主要的进出口货物外,中国的漆器、货币等在沉船中也多有发现。

  广陵王玺见证日本接受汉朝封赏

  南京博物院提供的东汉时期的“广陵王玺” 金印,是1981年在扬州发现的,它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第九子广陵王刘荆的佩印。据南京博物馆相关人员介绍,该印由纯金铸成,上立龟钮,龟首扬起,龟足撑地,龟背铸有六角形图案, 印面阴刻篆文“广陵王玺”4 字。其与日本 1784 年发现的一枚“汉倭奴国王” 金印,在尺寸、重量、花纹、雕法和字体都基本一致。

  “汉倭奴国王”金印为汉光武帝下赐倭国的金印。当时的日本还处在原始社会晚期九州岛上100多个部落群雄逐鹿。而汉朝是个强大的王朝,有了这枚金印,就等于得到了汉朝的承认, 就可以号令甚至讨伐其它的部落,称霸九州。

  “所以,广陵王玺的价值在于证实了‘倭之奴国’接受汉王朝封赏历史的真实性,开启了中日交往史研究的新篇章”, 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这还反映出,秦汉时期,我国的海疆治理经略对海外国家的影响力。

  日本人喜爱黑釉瓷

  宋元时期,中国的茶文化和陶瓷烧造技术开始对外传播并影响周边国家。茶叶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外销商品之一, 同时茶文化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了日本等周边国家。

  福建的建窑大量生产的这种黑釉瓷销往日本,在日本被称为“天目碗”,深受日本人的喜爱。中国无论从茶叶品种、茶具、饮茶方式等方面都对日本茶道文化产生了影响。

  波斯“玻璃瓶”晚唐来到中原

  福建博物院提供的波斯孔雀绿釉陶瓶是在闽国(909年—945年) 的第三代君王王延均的妻子刘华的墓室中出土的。

  它是一种以铜元素为着色剂的低温工艺制品,状如橄榄,颈肩间附有4个陶纹环耳, 通体施孔雀绿釉, 釉质晶莹。该器物无论是器形、 纹饰或釉色都很特别, 经过考古学家的考证这件, 蓝釉瓶属于中西亚古代波斯的产品, 属晚唐时期文物。经过专家化验分析, 这种釉实际上就是玻璃加工的, 古代波斯这一类器皿常用来盛油。随着 “海上丝绸之路” 传入中国后, 很有可能盛油作为 “长明灯” 而葬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