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华: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15.12.2015  13:21

浙江非遗项目提线木偶表演吸引观众。 张丽华 摄

金华婺州窑传人陈珩现场制作拉坯。 蒋敏振 摄

金华百姓交流非遗项目竹编技艺。 蒋敏振 摄黄 欢

中国文化报讯:粗粗算来,浙江省金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走过了10余年。一路走来,工作的重点从普查到申报、再到保护发展。如果说,前10年的非遗保护工作,主要是理清家底、搭建保护框架,那么后面的努力,则是金华非遗人面对新形势,让静置于博物馆内的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走入寻常百姓家所进行的深耕细作。

10余年来,金华非遗保护主要着重夯实基础。首先,设立了保护机构。市、县两级设立了非遗保护中心,配备1至4名专职人员从事保护工作。同时,加强业务知识培训,分别在普查、申报、保护的不同阶段组织集中培训,并通过以会代训、交流研讨等方式,丰富非遗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提高队伍素质。其次,建设了非遗展示馆。依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隍庙建立的金华市非遗展示馆是收集、保存、传承、传播、展示、宣传、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对外开放两年多来,共接待来自国内外的团队50余个,参观人员超过18万人次。非遗馆结合岁时节庆,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不同类型的非遗展示、展演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使之成为老百姓的精神家园。最后,健全保护机制。为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金华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认定与管理办法》、《关于实施金华市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措施的意见》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使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队伍建好后,便是努力抓好常规建设。主要是抓项目管理,如以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为重点,大力实施“八个一”保护措施,一项一策,分类指导,分项保护,逐项制定保护规划,有重点地开展保护。截至目前,金华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2项,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2项,6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351项。同时,对生存状况濒危的各级名录项目予以重点抢救保护,探索和推广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保护方法。2012年,以金华山歌为重点,开展了以实地调研、传承培训、下乡指导为内容的系列保护活动。2013年至2014年,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华道情为重点,开展了金华道情经典传统曲目音频、视频录制工作。现已完成10部传统长篇的音频及5部长篇视频录制工作,共计时长200余小时。同时,努力抓好传承人队伍建设。金华市在浙江省内首先开展了“以奖代补”的传承人管理模式,制作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工作记录本。每年对市级传承人进行年度传承工作考评,对优秀者予以表彰奖励。打破国家级、省级传承人传承补助发放模式,激励传承人积极开展传承活动。该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5人、省级105人、市级393人。另外,还加强了保护载体建设。对市级及以上非遗保护载体管理首创“年检制”“动态管理”,每两年对金华市级非遗保护载体进行年检考评,对保护传承工作优秀单位予以表彰奖励;对年检考评不合格单位予以警告,视整改情况,必要时启动退出机制,促进保护载体的规范管理。从2011年开始,每两年组织市级非遗保护载体申报与认定工作,目前,公布了两批市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29家;2011年,公布了市级第二批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8家,市级非遗宣传展示基地5家;2014年,公布了市级非遗宣传展示基地11家;2015年,联合旅游部门公布了市级非遗旅游景区19家。至此,金华市共有各类非遗保护载体116家,其中,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1家,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6家,省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14所,省级传统节日保护基地2处,省级非遗经典景区(小镇、民俗文化村)10家,省级非遗宣传展示基地7家。

同时,进一步做好拓展工作。比如,拓展了宣传展示的渠道,让非遗走进百姓生活。2012年,金华市非遗数据库建设正式启动,同年开通了“金华非遗”微博;2014年,建成金华非遗网,开通“金华非遗”微信公众号,基本形成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具有普查资源保存系统、名录项目和传承人管理系统、保护载体管理系统、检索系统和信息安全系统的非遗数据库网络,便于广大民众及时、便捷地了解非遗保护工作。再如,拓展了非遗保护力量。充分发挥高校的非遗保护积极性,组建各类非遗保护志愿者社团,开展非遗保护志愿服务活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了金华市第一个非遗保护志愿者社团,志愿者人数由刚开始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的上百人。浙江师范大学以非遗保护志愿者小分队的形式,组建了100余支致力于非遗保护服务的志愿者小分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保护服务活动。此外,积极拓展非遗资源利用。如建立非遗资源与旅游业(农村旅游)的有机融合机制;完善非遗项目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开发生产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服饰、饮食、工艺品、纪念品等,建立一批传统文化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基地;完善非遗项目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相结合机制,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与当前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有机结合;完善非遗传承与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结合机制,继续深入开展非遗传承(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完善非遗项目产品展演展销机制。

如何让非遗保护工作彰显亮点?金华的做法是,首先要努力突出地域特点,将非遗项目做成品牌。如婺剧、龙舞、十八蝴蝶、九狮图、道情等项目多次出访海外。尤其是国家级非遗项目——金华婺剧,在当地龙头艺术院团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的带动下,多次受文化部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委派赴拉美、北美、非洲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此外,东阳木雕、竹编,兰溪贝雕和浦江麦秆贴画、剪纸等作品被国外爱好者收藏,打造了一批较具影响力的非遗品牌。其次,让非遗活动成系列。2014年2月,金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织开展了“婺风·美丽非遗百村文化礼堂行”活动,以展板静态展示、项目现场展演、专题片展播等多种形式,以农村文化礼堂为平台,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243场非遗文化惠民活动,直接惠及群众40余万人。2013年9月至今,金华市非遗中心以非遗馆为平台,以“婺风遗韵——金华市非遗精品项目展示展演”为主线,分别以主题展演和县市专场形式开展了54场活动,超过15万群众享用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遗文化大餐。今年是金华市开展“婺剧进校园”活动的第8个年头, 65所学校被列为示范学校。“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大大提升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在非遗保护工作实践中,争抢先机、彰显成效十分重要。如金华市于2012年8月在浙江省内举办非遗数据库建设培训班并开始了非遗保护数据库的建设工程;2014年5月,举办了非遗教学传承基地建设现场会并出台《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今年11月,举办非遗旅游景区建设培训班,明晰非遗旅游有机结合的发展规划。这些工作的率先开展,为金华非遗的深化发展抢得了先机,为今后有效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创造了条件和基础,有利于引领非遗保护工作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