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援疆干部周年话“平凡”

03.04.2015  06:54

  “平凡的人也可以过得不平凡。”这是路遥写在《平凡的世界》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熟悉我的人都没有料到,常年“厮杀”在浙江民生新闻战线,假日爱去星巴克坐坐的我,会主动报名援疆。如今,春夏秋冬已然一个轮回,路遥的这句话也成为我此次援疆的最佳注解。

  时间回到2014年,二月份的月历只剩下最后薄薄的两张。在江南绵绵细细的春雨中,我和我的援友们,告别了亲爱的家人和熟悉的家乡,从浙江杭州飞抵新疆阿克苏。飞行七个小时,横跨了大半个中国。一落地,我们就领教了西北的严寒,当时阿克苏的最高气温已经到了零下,我穿着两件羽绒服还缠了一条厚厚的围巾。可伴随着凛冽北风而来的,还有更为寒心的消息。3月1日,云南昆明火车站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暴恐事件。两个月后,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成为了新疆工作的总目标。身处南疆要地的我,开始重新定义这趟援疆的作用与意义:援疆,不是借机欣赏塞外风光的旅行,更不是升官发财的捷径,而是国家民族政策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一环,是实现国家利益与个人价值紧密融合的有机载体。平凡如我,突然和国家战略有了紧密的连接。何等令人澎湃!

  因为长期从事媒体工作,我被分配到了阿克苏地委组织部远程教育中心。刚到受援单位,就面临中心人手紧张的现状。当时连领导在内只有七个人,却要维持一个电视频道的正常运作,甚至还要完成上级布置的自办节目,工作量和难度可想而知。根据中心领导布置的工作任务,也依托自身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媒体实践经验,我负责独立完成每周两期的汉语新闻节目《新闻视点》,以及策划采访报道当地优秀的基层党组织和先进党员人物。2014年,我累计制作完成了70多期新闻节目,时长达14小时以上。从采集、撰稿、编排到后期制作,从演播室灯光到主持人背景抠像,全部一人独立完成。

  除了日常新闻工作,我还负责独立撰稿制作五集电视专题系列片《使命的召唤》,旨在引领提升阿克苏地区党员干部的“五种能力”。我带着摄像深入阿瓦提、温宿、拜城、沙雅4县,走遍阿克苏6镇21个村。到了用餐时间,就和维吾尔族村民一起吃着手抓饭,就着酸奶啃着馕。正因为实实在在地踏上了祖国西部的广袤大地,接触到了淳朴善良却缺乏先进知识的南疆百姓,我的精神收获是富足的。期间,不但采访到了默默无闻却全情投入工作的住村党员,也采访到了不懂汉语却渴望社会稳定的维吾尔族同胞。记得前往温宿县买里艾日克村采访村民依斯热伊力,家境贫寒的他,临走前非要塞给我们一大袋刚从地里挖出来的萝卜。我们说什么都不肯收,这可是一家人过冬的食材啊,当时依斯热伊力脸上写满的质朴着实让人动容。而在阿瓦提县玉斯屯克库拉斯村,维族姑娘阿布拉因为从小膝关节外翻,21岁的她出行都离不开轮椅。在住村党员的帮助下,姑娘被安排去医院动了手术,当着我们的面开心而艰难地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我问阿布拉的感受,她笑着说“胡夏里”,我听懂了,这是高兴的意思。

  每天下班回家,我都会更新微信朋友圈。一方面是为了写下“援疆日记”,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远方的家人能放心。记得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位援友的妻子当天在家昏倒三次,独自醒来后大哭,有种无处宣泄的感觉。身为丈夫的援友,除了内疚还是内疚。的确,对于我们来说援疆是奉献,但家人的奉献更大。身边的援疆干部,他们在阿克苏一待就要三年,很多人的孩子都还未成年,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溢于言表。于是,我主动向浙江广电集团的频道领导进行了汇报并当场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十月国庆之后,浙江的电视观众就在6频道的《我老爸最棒》节目中,看到了第八批援疆干部的风采,看到他们宣传了浙江人的大爱无疆,看到他们弘扬了“六个特别”的浙江援疆精神,也看到了援疆家属们的真情流露。

  对我而言,援疆最值得纪念的一天,是2014年6月14日。这一天,浙江省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地区指挥部党委,批准我从一名预备党员成为了中共正式党员。省直人才第二党支部的全体党员,和我共同见证了这一光荣的时刻。在遥远的祖国西部,作为一名“党三代”,我无比骄傲。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值三月,是南疆沙尘暴开始肆虐的季节。我相信,正如每位浙江援疆人一样,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火热的心,特别能学习、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干事、特别能团结、特别能自律、特别能奉献,就一定能把春天的温暖带到阿克苏,把浙江人的骄傲谱写在祖国的大西北上。我们都是这个平凡世界中的平凡个体,但我们可以选择过得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