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非遗产品 打造地道“手信”

27.09.2016  15:05


南方日报讯 为促进东莞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9月26日上午,由东莞市文化馆主办、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东莞非遗墟市”试运营启动,莞城花灯制作技艺、石龙灯笼仔制作技艺等12个非遗保护项目的保护单位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销售非遗产品,吸引众多市民现场体验和购买。

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表示,希望以这种集中常态化的展示,让更多市民了解非遗产品,希望借此平台将优秀非遗产品打造成最地道的东莞手信,活化非遗保护、传播非遗文化。

破解非遗“活化”难题

东莞目前拥有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9项,这些项目中不仅有木鱼歌、莫家拳等可观赏型艺术项目,更多的是如莞城花灯制作、石龙灯笼仔制作、糖柚皮制作、矮仔肠制作等技艺型项目。这些项目多数无法有效对接市场,缺乏传承动力。

非遗保护,不是简单地陈列、展示,而是要找到与现代生活的切合点,焕发其新的活力。”东莞市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说,举办“非遗墟市”,就是想“活化”保护珍贵的非遗项目,促进项目现代化转变,让它们能更好地传承、发展。

据了解,东莞非遗墟市是东莞市非遗中心打造的一个非遗保护品牌项目,意在推动东莞非遗生产项目不断创新,确保项目活态传承,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展示东莞非遗项目的丰富样态,促进东莞非遗项目与文创公司的深度合作,把东莞非遗项目的产业潜力激发出来,从而真正做到从活态保护到生产性保护的过渡。

在发展中传承非遗文化

矮仔祥腊肠是东莞市级非遗项目,矮仔祥的第四代传人吕衬婵告诉记者,自入选非遗项目以来,矮仔祥先后在东莞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多个平台非遗主题亮相,品牌与知名度与日剧增,如今每年的销量都在以两位数的比例增长。最近,她盘算着要扩建厂房,进一步将这一家族产业发扬光大。

吕衬婵毕业于中山大学外语系,自接管企业以来,一方面坚持祖辈传承的古法制作工艺,另一方面强化品牌包装,不断推出新的腊味产品。她评价说,东莞市文化馆打造的“非遗墟市”,将是“矮仔祥”腊肠又一个展示的窗口,让市民知道文化馆的非遗产品不仅可以展示,还可以带回家。

非遗项目代表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推动非遗项目的活化、发展。”黄晓丽说,接下来东莞市非遗保护部门将通过多种形式,将非遗产品打造成最地道的东莞手信,让非遗产品火起来、走出去。

线上平台拓展销售渠道

东莞非遗墟市”除了在市非遗展厅外围建设摊位外,还同步与东莞阳光网合作开辟“非遗墟市”网络专区,打造一个线上线下全方位展示、销售的非遗项目新平台,拓宽非遗保护项目的展销渠道,促进东莞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及推动项目产业转变,同时也将进一步完善补充非遗展厅功能。

当天首次试运营的12个展销项目为:莞城花灯制作技艺、石龙灯笼仔制作技艺、李全和糖柚皮制作技艺、石龙新昌鼓制作技艺、麒麟制作(清溪)、龙舟制作技艺(中堂)、莞草编织技艺(道滘)、茶山公仔、高埗矮仔肠制作技艺、新村腐竹制作技艺(万江)、厚街什锦菜头制作技艺、中式茶点烘焙技艺(南城)。

10月1日至2日,“非遗墟市”将正式启动,连续开墟两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