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和相拥情意深

07.04.2016  12:32

  自2010年,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启动以来,天津市对口支援和田地区策勒县、于田县、民丰县(简称“东三县”)。第八批175名援疆干部,带着海河水的温润、激荡与绵长,义无反顾地来到这个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地区,投身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和田。

  五年来,天津援疆累计实施项目389个,投入资金26.83亿元。按照大力实施“三个一”工程,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本思路,和田天津高级中学、科技兴果富农、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安居富民等标准示范工程一批批成果跃于眼前,探索出“产业促就业、教育促稳定、人才促发展”的宝贵经验。

  群众口袋鼓起来

  每年秋天,和田的田间地头一片火红,驰名中外的和田大枣又到了收获的季节。“东三县”农民的喜悦溢于言表,若问喜从何来?当数天津援疆提出的“三个一”工程——一人一亩果,一户一棚菜,一户一人就业。目前,天津市累计在“东三县”开发林果12.8万亩,建设蔬菜温室大棚3320座、拱棚4000座,带动“东三县”9.8万人实现较稳定就业。

  如何帮百姓在有限耕地上寻求最大收益?一道道难题摆在了援疆干部们面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分析,大家找到了破题之策——有机硒生物促进剂和活性菌有机肥。引进农业高科技企业推广应用两大科技成果,建立5.75万亩红枣示范种植基地,一级果率增长57%,平均亩产增长30%,含糖量提高8%,有机硒含量达到21微克,最高售价是普通红枣的3倍。“一亩果变两亩果”的示范效应扩散开来,农民第一次尝到了“高科技魔术”的甜头。一颗颗硕大饱满的枣子、一个个留在田间地头的脚印,验证了广大援疆干部们为之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如何把促进就业真正抓出成效?天津市援助“东三县”万副地毯织架,配套建设4座展销中心、9个手工编织合作社、161个编织点,带动万户家庭4.7万名妇女实现灵活就业。妇女收入提高了,家庭地位和社会角色转变了,妇女手工编织项目成了广为流传的“母亲工程”。

  如何带动地区发展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天津市在“东三县”援建了3座工业园区,并在策勒县援建健康农业科技产业园,41个项目协议投资额48.7亿元,已完成投资30.5亿元,带动8800人就业。其中,“丝绸之路”服饰和“鑫雅途”服装两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津援百果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就业2000人,成为天津产业援疆带动就业的典范工程,在当地产生了非凡的影响。援建南疆最大的于田天津中心农贸市场等5个农村集贸市场,为2700多人提供创业就业平台。援建“东三县”3所职业学校,借中德学院等职业教育资源,开展订单式职业教育,培训5000余名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学生,安排852名未就业大学生赴津培训。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一颗颗种子必将结出和田发展的一串串硕果。

  群众日子美起来

  老百姓过日子图的啥?住房越来越舒心,教育越来越放心,就医越来越安心。这些实实在在的事,天津援疆工作做到全覆盖,同时想得更长、做得更远。

  作为援疆重头戏,天津市共安排安居富民和定居兴牧工程资金6.36亿元,6.36万户农牧民迁入新居,探索出一条安居富民工程建设的新路径。在保证“两居”工程的同时,安排基层组织建设项目30个,资金3670万元,在“东三县”创建22个“五位一体”小康示范村,扶持特色村集体经济,每年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政策宣讲、技能培训等60余场,受益群众万余人次。

  “十二五”期间,天津市投入卫生援疆资金1.82亿元。安排当地7批160余名医务人员赴津培训,选派80名医疗卫生骨干充实到当地医院一线,累计诊疗患者66654人次,手术3851例,指导采用新技术20余项,协助当地医院开设了代谢病、中医科室和除痛门诊等。尤为可喜的是,在天津市资金、人才的援助下,“东三县”人民医院全部晋升为二级甲等医院,为当地各族群众解决看病难的忧虑。

  双语教育一直是和田地区的大难题,天津市援疆干部别出心裁地提出:一面创新渠道,充分发挥中德学院首届新疆班和田籍毕业生双语水平高、专业技能强的优势,鼓励他们走上双语教师岗位。一面与科大讯飞合作,引进国内首创的“云+端”双语教学系统,有效提升“东三县”双语教学水平。双管齐下,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

  五年来,共安排教育援疆项目82个,投入援疆资金6.74亿元。援建学校、幼儿园15所,扩大招生能力近1.7万人。开设内高班12个,培训双语教师、中职教师2896名,从天津市重点名校选派120名优秀教师来和田任教。和田天津高级中学作为示范项目和亮点工程,2015年高考上线率100%,连续多年包揽和田地区文理科、双语、汉族考生及民考汉考生四科状元,堪称南疆地区最好的示范学校。今年,学生买热排提如愿考入了北京大学。

  干群关系亲起来

  2014年2月,于田县发生地震,第八批援疆干部们提前结束春节休假,风尘仆仆地赶往于田灾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何为“灾情就是命令”。这年的元宵节对援疆干部而言不同往常,有人在灾区度过,有人在飞机上度过。正月十六,大家集结到一起——心系灾区!

  2015年7月,和田地区皮山县发生地震,虽然皮山不是天津援助地,但是灾情面前不分彼此,天津市援疆干部第一时间为灾区送去米、面、油、棉被等救灾物资,灾区群众接过援疆干部们捐增的物资,感动得热泪盈眶:“援疆干部,亚克西!”

  津和两地亲如一家的背后,是援疆干部们的辛勤付出和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援疆干部付鹏起接连失去4位至亲,教师张自礼妻女双双患病……援疆期间得知家中有人生病或去世,往往最终的选择都是“舍小家顾大家”,独自默默承受。付出终有回报,教师陈吉通被学生们称为爷爷、张雷被唤作妈妈、李侠被叫做姐姐,这何尝不是对援疆干部最好的宽慰。

  连续两年策划举办的“阳光下的石榴籽”玉龙少年海河行、津和孩子手拉手交流活动,遴选当地品学兼优的中小学生到津京两地看大海、看升旗,走进天津学校共上一堂课,走进津城汉族市民家庭融情结对子,真正把援疆工作打造成加强民族团结的工程。

  正如“石榴籽”小团员所说,“原来援疆叔叔阿姨们所说的海河是这样的,尽管远隔万里,但是我并不陌生,这条河早就流进了我们心里。”

  群众心里暖起来

  “十二五”期间,援疆工作硕果累累,为实现“十三五”高起步打下了坚实基础。天津援疆贯彻中央会议精神,按照天津市委、市政府以及和田地委、行署的部署和要求,一是站在贯彻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谋划、组织、开展,决不只是简单的资金项目扶持,也不只是援受双方的合作。二要紧密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力求在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上有所突破,努力开创援疆工作新局面。三要从助力和田打赢脱贫攻坚战出发,打基础、管长远、利根本,着力抓好就业、教育、产业、交往交流交融等重点工作,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推进产业援疆,着力推动交往交流交融。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津和两地实施双向开放共赢发展战略带来了难得的历史契机,丰富了对口援疆工作内涵,对口援疆建立起来的密切关系也成为推进津企借道新疆向西“走出去”和推进疆企利用天津自贸试验区政策优势开展国际合作的天然桥梁。另外,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将南疆地区上升到国家总体布局中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投资、财政、金融、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干部待遇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助推南疆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天津市对口支援和田地区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政策叠加机遇期,需要紧紧把握机遇、放大效果、提升水平。

  2016年,天津援疆计划在充分吸取和田地区天津高级中学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和田地区建设第一所高等职业学院,做到在教育援疆方面持续发力。今年4月的“津洽会”和5月的“天津和田交流季”,更将在津和两地掀起一阵交往交流交融的热潮,直接拉动和田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为“十三五”天津援疆工作开个好头。

  到2020年末,推动和田地区“东三县”实现与全国同步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体体现出“6个明显”:一是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全疆平均水平。二是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区域比较优势进一步发挥,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吸纳就业能力进一步提升。三是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培育形成具有地域鲜明特色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四是教育水平明显提升,基础教育、双语教育、职业教育齐头并进,进一步改善和田地区人才和劳动力结构。五是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卫生服务、文化建设、基层建设等不断加强,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六是社会稳定明显巩固,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断向前推进,民族团结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