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援疆干部情暖乡瓜

30.06.2016  01:17

  阳光下,两名维吾尔族小姑娘欢快地转着圈圈,相互展示着她们漂亮的花裙子。这是哈密市伊州区花园乡的阿斯古丽·艾买提亲手为自己的两个女儿制作的“六一”儿童节礼物,看到女儿们对新裙子的喜欢,阿斯古丽幸福地笑了。

  河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在哈密推出“让援疆资金用于民营企业”来带动就业的“创新模式”,让阿斯古丽所在的“小作坊”变成了花园乡新疆夏娃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而阿斯古丽也由一名普通家庭妇女成为该公司服装厂厂长。

  按照河南省“十二五”援疆规划,援疆前方指挥部不断探索研究援疆扶贫的“创新高效模式”,加大就业培训指导,让每名参加就业培训指导的人都有一技之长,具备就业创业的能力,同时根据受援地的具体情况做到精准扶贫,把援疆资金用到最合适、最恰当、最该用的地方,从源头上帮助各族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助力“小作坊”华丽转身

  近年来,河南省援疆工作紧紧围绕哈密的扶贫工作,投入了人力、物力及财力。为让当地妇女“有工作、有钱挣、有地位”,河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以花园乡新疆夏娃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作为试点,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该公司原是花园乡一家个体小作坊,初期只有阿娃汗·买合木提一人,年收入仅3万元。在河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项目遴选中,发现阿娃汗的小作坊所设计的服装既有民族特色,又能融入现代时尚元素,市场潜力大,能带动就业,最终被选为试点。

  2013年1月,在河南援疆和哈密的480万元资金帮助下,阿娃汗扩大了经营规模,从一个不足100平方米的小作坊变身成为厂房面积达2280平方米的公司,员工人数达110人,年收入增加至120万元。成为公司骨干的阿斯古丽被聘请担任服装厂厂长。

  如今,该公司主要生产花帽、服装、靠垫等民族传统刺绣产品,不仅国内畅销,还走出国门销往美国、土耳其、哈萨克斯坦等国家。

  阿斯古丽指着身上的工装告诉记者:“这都是我们厂制作的,感觉穿上很漂亮。以前,我们全家年收入不超过1.2万元,如今我每月工资就有2000多元。”令她开心的是,最初丈夫不同意她出来就业,现在不仅支持她,还主动出外务工,每月也有3000多元的收入。

  同时,该公司还陆续开办技能培训班让当地妇女学习服装设计,帮助像阿斯古丽这样的一些少数民族妇女就业,让她们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截至目前,共培训4000余人(次)。“我希望在这里培训的姐妹都能有自己的一片天,幸福地生活着。”阿娃汗说。

  河南援疆干部张华伟说:“河南援疆资金扶持民营企业还是首次,阿娃汗的服装厂不仅带动了当地妇女就业,还将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刺绣表达出来。

   送给农牧民脱贫“金钥匙

  如何帮助山区农牧民脱贫致富?这是摆在河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面前的重要问题。经过多方调研,他们了解到,要脱贫必须让农牧民学技术。随后,河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组建了一支由农机农科站、林管、畜牧等涉农站所组成的种植、养殖综合服务队,为农牧民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和生产服务。

  高启明,河南援疆干部、中国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哈密市林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如今援疆13年了,今年45岁的高启明头发已灰白,他把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了祖国的边疆大地。

  “这些又细又长的枝杈不结果还吸收养分,需要修剪掉,每个枝杈只留4个挂果的粗枝就可以了。”6月4日下午,在哈密市伊州区天山乡水亭村的“哈密大枣标准化管理示范园”里,高启明正在指导当地果农给枣树修枝、补水。如果不经介绍,记者误以为皮肤黝黑、衣着朴素的他是当地的枣农。就是这样一位“高博士”和当地技术员一起,仅用5年时间,实现了哈密大枣亩产增加140%,让贫困果农收入大幅增加,也学会了科学种植、管理枣树、葡萄等。

  水亭村的一些果农几乎都是从山区搬迁下来的农牧民,一开始不懂种植技术,高启明就手把手地教,并为他们提供化肥、农药、农业工具等。久而久之,高启明赢得了当地农牧民的信任和尊敬。

  高启明告诉记者,一开始他去帮助当地农牧民种植枣树时,他们不愿学,甚至还没等他走到地头,就被拦住。高启明并没有灰心,于是一个人在地里修枝、施肥……当农牧民们看到高启明管理的枣树当年的产量要高出一截,大家终于服了,争着抢着邀请高启明到自家的地里。

  水亭村农牧民买合木提·依明说:“以前我们只是给枣树浇浇水,等着它开花落果,在高博士的帮助下,我们知道了什么时候该施肥,什么时候浇水最合适,如何修剪枝叶等。如今,我的枣树由原来亩产100多公斤增加到300多公斤。

  “2010年12月29日,温度低至零下28度,当晚高博士组织大家在地头上点燃干草用烟雾来给果树防寒,避免了更大的损失。”果农薛祝成激动地说。

  6年来,高启明几乎走遍了哈密32万亩果园,足迹遍布20个乡(镇、团场、开发区),现场培训100余场,培训技术员、果农1600余人(次)。高启明发挥着“传帮带”的作用,把自己多年积累的果树管理经验传授给当地的技术员及农牧民。他说,要让农牧民把脱贫致富的“金钥匙”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这些年,高启明的付出得到了当地农牧民的认可和赞扬, 然而他却错过了给父母尽孝及对妻子、儿子的陪伴,甚至连父亲去世,他也没能来得及看最后一眼,成为他一生的痛和遗憾。如今想来,高启明从未后悔过,他选择继续援疆,他说:“我已将新疆当作自己的家,会尽最大的努力为家乡奉献一份力量,这是我应该做的,也是我的荣幸!

   促进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5月16日,在直播听课点的课堂里座无虚席,师生们都在认真地看着大屏幕,时不时地做着笔记。

  此时,这里正在举办远程直播示范课,来自郑州市12所学校的19名优秀教师通过远程直播课堂讲授高中物理、数学及生物。“这是河南省为丰富教育援疆形式和内容而进行的一次尝试,希望通过远程直播课堂将更多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引进哈密。”河南省援疆干部、哈密市委副秘书长李红运说。

  为提高受援地教育管理和师资水平, 河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协调郑州市数百名教师援疆、安排优秀毕业生赴哈密顶岗实习。

  为促进哈密市的人才建设,河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依托河南省高校优势资源,从2011年开始河南省几所高校,在每年规定的招生名额外增加100名考生。5年来,共安排河南省高校定向招生577人,培训少数民族岗前毕业大学生845人,培训校长、教师536人(次)。

  在硬件建设方面,“十二五”期间共安排教育援疆资金4.15亿元,占全部援疆资金的23%,落实基础设施项目35个,使各级各类学校校容校貌焕然一新。

  依托河南省高校优势资源,2011年至2014年,哈密市530名未就业少数民族大学生先后到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19所学校学习培训;在职业教育方面,河南省援助了哈密职业技术学院综合实训楼、多功能教学楼及实训车间等建设项目,并通过与河南省多所职业技术学校结对帮扶,加大师资培训与双向交流,为扩大招生规模、拓宽专业设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哈密的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