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小伙书写新疆音乐故事

30.11.2015  17:01

王江和新疆民间艺人在一起。

  新疆都市报讯(记者付瑞雪报道)近日,一部尚未出版的书籍《艾萨拉姆,新疆》(“艾萨拉姆”,维吾尔语,意为“你好”)及其作者在网络上引起不少人的关注。河北唐山的一名小伙,为何会放弃国外的高薪工作来到新疆,跑遍各地州收集民间音乐,写下20余万字的书稿?

  “在新疆呆了5年,我找到了存在的意义,我会一直把收集民间音乐这件事做下去。”河北小伙王江这样说道。

   从异国到乡土中国

  “我认识和感受到的新疆,是极其单纯和自然的,如果一开始就没有这样的感受,我也许不会在新疆一呆就是几年,而且是在做着许多人都不太理解的我所执着的文化事业。我与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素不相识,在来之前可以说从未有过任何交集,然而我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待我很好,甚至亲如兄弟姐妹……”11月29日,新疆都市报记者见到了王江。瘦瘦高高的他已经31岁了,但看起来却像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翻开他即将出版的书籍手稿,四十章节的内容里,诉说着他在新疆生活5年来的点点滴滴。

  在西安音乐学院音乐系学歌剧表演,经常到北京、上海等地看演出,经常听国外优秀大师的歌剧碟片,考虑到歌剧的发源地是意大利,2007年,临近毕业的王江利用3个月学会了意大利语,前往梦想的国度继续深造。

  “意大利不大,从南边飞到北边不超过一小时,但它的古典音乐、油画受到全世界瞩目。中国地大物博,但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却不深,甚至连我们自己都不是那么了解。”王江告诉记者,就是在那时,他萌发了一个念头,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并在采风的途中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2009年,王江瞒着父母独自回到北京,开始搜集中国的文化历史资料,制作了一本厚达十几厘米的小册子,里面包含各个朝代的历史遗址资料、具有特色民族音乐的各个城市的路线图。3天后,王江用之前在国外打工赚的钱买了辆新车,踏上了追寻音乐梦想的道路。

  这一走就是10个月,亲身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快速流逝的王江有些失望。为了聆听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他特地跑到广西、云南和贵州的大山里去,但他却遗憾地发现,当地音乐在向流行歌曲靠拢,而其民族特色和文化本源也在商业文明的侵袭中逐渐褪色。

  探寻十二木卡姆的故乡

  “咱们的少数民族音乐在传承上出现了问题,因为很多现实因素,不少民族音乐人的子女不会从事相关工作。”王江说,在广西采风途中,他偶然间看到一部纪录片,一位吟唱十二木卡姆的维吾尔族老人打动了他的心。“这才是世界的音乐,是能打动人心的音乐,我要去新疆,因为那是十二木卡姆的故乡!

  “我可以教音乐、写歌,可以不要工资。”2010年,王江查找到喀什地区每个县教育局的电话,希望对方能接收他来当一名志愿者。但这条路行不通。后来,他在网上得知团中央的西部志愿者计划后,他通过电话诚恳地表达了想去新疆寻找木卡姆的愿望。

  一个多星期后,他接到了新疆若羌县文体局的电话。来到若羌县文体局,王江的主要工作是写文章和给当地的孩子上双语课。一年半后,王江已经能流利书写维吾尔语了。其间,王江为当地的志愿者创作了《风雨同舟》及《楼兰之恋》等几首具有新疆特色的歌曲。

  但要去喀什探寻十二木卡姆的心愿一直在王江的心中。在去往莎车县后,王江准备采集木卡姆民间艺人的演唱视频和信息。莎车县旅游局的马大姐、莎车县文化馆的小易哥也热心参与其中,他们组成“寻找木卡姆三人组”,半年的时间里,他们跑遍了莎车29个乡镇。每到一地,王江负责录音录像,马大姐和小易哥会将艺人的信息登记在册。

   还在寻找新疆民间音乐的路上

  几年里,为搜集民间音乐资料,王江几乎跑遍了南北疆,和每个地方的文工团工作人员都很熟悉。“新疆民间艺人的资料很宝贵,如果他们去世后还有音频留在世上,那多么有意义。”王江说。

  2014年11月,王江停下脚步开始写作《艾萨拉姆,新疆》,里面叙述了他在南疆发生的所有故事。谈起家人,王江说:“2013年过年回家时,我才告诉父母自己已经回来并且一直在新疆,父母表示理解。

  “写这本书,就是为了让天南地北的新疆人或者是对新疆感兴趣的人能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王江说,如今他找了三十几位朋友将书中的文字录成了广播剧。广播剧在他的微博上很受欢迎,而他的书籍也将在近3个月内出版。

  “我会继续寻找新疆民间音乐,这条路很长,很孤单,但这一切都是那么有意义。”王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