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沙梁湾村“石榴籽”:我们从来不分民族

03.10.2014  19:08

新疆和硕县乌什塔拉回族乡位于天山南麓,博斯腾湖之滨。该乡风景秀丽、地缘辽阔,是一个有着异域风情的南疆乡镇,素有巴州东大门、南疆第一乡的美誉。

记者来到乌什塔拉回族乡沙梁湾村,感受村民们和睦、幸福的生活。本次活动,得到了哈密市商业银行的支持。

沙梁湾村只是和硕县境内多民族世代聚集生活的一个缩影,这里由回、汉、维、蒙等多民族组成。记者走进村子里,感受最多的是这里百姓的朴实,民风的淳厚。

160多户,679人的村子里,随便找村头一打听,彼此都很了解。比如,谁家娃娃结婚有喜,其他村民们都会早早赶过来,送祝贺,讨喜头。

69岁的马德春大爷,回族,在这个村生活了大半辈子,他告诉记者,在他的记忆里,从来就没有分过民族,“从来不说你是维吾尔族、我是回族、他是汉族,我们在一起生活得非常和睦,就像兄弟一样,没感觉有什么区别。

当记者问到,各个民族在一起生活,给他带来哪些影响时,马德春大爷笑着说,“我们在互相影响呢!村里不管哪个民族,都会说其他民族的话,像我就会说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的话,大家沟通起来没有任何困难。”原来,相互之间学习语言,就是马德春大爷生活中最大的影响。

高遵传,汉族,66岁,在沙梁湾村生活了40多年。记者采访高遵传大爷时,他笑着说:“村子里现在既熟悉也不熟悉,熟悉的是,我一辈子都生活在这里,这里的树和草,哪个地方有,哪个地方没有,我都清楚;不熟悉的是,现在村里变化太大了,一年一个样。变化太快,让我这个上了年纪的人,都赶不上趟啦!

从大爷的话里可以看出,这几年村里变化确实大,让大爷觉得都有些“不熟悉”。“咱村发展快了,村里人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你看,现在工作组的干部又来了,把村里的路也修好了,还把路灯装上了……多好!这两年,大家都住上了富民安居房,心里可踏实了。

村子里,邻里关系好,有个头疼发烧的,大家都帮着照顾。我们在村子里一起生活、一起下地干活,遇到困难也是一起解决。”采访快结束时,高遵传大爷给记者们说。

57岁的维吾尔族村民艾买尔江·亚森大叔从小就在国语学校读书,跟记者交流时,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他说:“在村里,大家都和一家人一样。你有啥事情,他有啥困难,大家你帮我,我帮你,这样关系才能好。咱们不是有句俗话,叫‘远亲不如近邻’嘛。村子里的人好,关系自然好。

大叔家有五口人,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两个女儿已经出嫁,外孙在国语学校读书。他说,现在农村的生活越来越好,家里有30亩地,400多只羊,一年收入6万元左右,“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儿子早点娶个媳妇,这样就心满意足了。”艾买尔江·亚森大叔笑呵呵地说着。

从小就在村里生活的艾热丁,今年38岁。她告诉记者,她有一个汉族“老师”,名叫李辉严。小时候,李辉严就经常教育艾热丁要做一个好人,由牧转农时又教她怎么种庄稼,这也让艾热丁家由穷变富。

这样的事还有很多,以前,艾热丁家没有拖拉机,周围邻居就主动帮忙,有时因为忙不能去接孩子,就有邻居帮忙接送。“邻居中间,什么民族都有,从来没有觉得大家有什么差别,我们互相关心照顾,日子也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记者跟村民正聊着,远远走来一位很酷的帅哥。村里人说,这是村里的四川彝族兄弟——吉字普日,27岁,来沙梁湾村打工4年了。村民们说,吉字普日刚来这里时,语言不通,和大家交流得很少。现在大家在一起时间长了,他也成了无话不说的“新疆人”。

吉字普日说,他们一家现在都在学习村里的各民族语言。“村里人挺好的,语言通了,说话也方便了,我现在在村里还交到不少各民族朋友呢。”吉字普日高兴地说。(王旭、刘博、刘焓、尼加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