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援疆资金创造就业机会(图)

25.11.2014  14:52

就业工场的维吾尔族女子们在工作。 梅建明 摄

入冬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新疆伊犁霍城县水定镇朝南社区内的“就业工场”里,38岁的维吾尔族女子米河丽莎熟练地操作缝纫机制作衣服,正是在江苏援疆指挥团队的努力下,着力发展当地企业,让数千名如同米河丽莎一样的当地女子上岗就业。

就业工场:助力当地农村女性就业

在霍城县水定镇朝南社区的就业工场,一处厂房里记者看到60台电动缝纫机、5台锁边机、3台熨烫机和其他相关设备一字排开,米河丽莎和她的姐妹们在机器上各自忙碌着。

米河丽莎告诉记者,此前她一直做家庭妇女,家里两个孩子,一个13岁一个7岁,丈夫也没有稳定的职业,靠给人打零工,再加上政府的低保,使得这个家庭还能过得去。“我现在在这里上班了,还在试用期每个月800元,以后实行计件工资后,收入要翻一番,家里可以布置得更漂亮。”米河丽莎开心地说,丈夫也由居委会安排做了保安,每个月1600元收入,家里添置了不少东西,现在日子越过越好,要感谢政府和前来援助他们的江苏的朋友们。

同样,年轻的女孩艾迪娜动作十分娴熟,她可以在一分钟内为十件衣服的口袋完成锁边,这都得益于此前的岗前培训,否则,此时的她应该在自家地里忙着农活。艾迪娜的父亲靠种地为生,母亲身体虚弱常年卧床,哥哥待业在家,还有一个6岁的弟弟准备上学,受经济条件限制,艾迪娜初中还没毕业便辍学在家。如今,上了班拿到工资的艾迪娜,原本以为一辈子只会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她开始了新的人生规划。“感谢江苏援建的就业工场给了我机会,等我存够了钱,还要回学校去上学,只有学的东西多了,才会有机会创造自己新的人生。”年仅16岁的艾迪娜告诉记者,她的梦想很快就能实现,她打算挣够了钱后再继续学习,毕业后开个自己的门面,做一个专业的裁缝。

目前,像米河丽莎和艾迪娜一样,借助于就业工场的推力,开始怀揣着新的家庭与人生梦想的当地居民越来越多,而就业工场已成为他们走向富裕和圆梦的新途径。

就业频道:天天播报,对接企业和就业者

目前,在朝南社区的这家企业里,签约的工人有30余人,月收入从1000元到1500元不等。这类标准化程度很高的服装加工企业及食品加工企业还有不少家,它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直接惠及社区及周边的居民,更解决了辖区500多户廉租房小区住户和失业人员就近就地就业。

在霍城县,凡是准备找工作的人都知道“就业频道”,不仅在县城有播放,当地社区也能看到。它是辖区内用工单位和求职者之间的便捷通道,用维吾尔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免费播报就业新闻、就业政策、法规解读、求职招聘信息等内容。“有了这个媒介,企业招人的路子宽了,找工作的人也方便,两者直接无缝对接。”当地一位社区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地基础工业底子薄,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少,偶尔有公司招人,大多通过散发传单或在网上发布消息的形式进行,效果不太好。

江苏对口援疆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就业频道”同时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百姓就业难”的两难问题,一年内可望解决城乡富余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妇女长期稳定就业800人以上,带动就业1200人以上,实现增收3000万元。

大型园区:吸纳更多人发展现代工业

除了微小就业工场吸纳劳动力,增加当地居民收入之外,江苏援疆指挥部还部署了建设大型工业园区,以吸引外来资金与技术,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形成规模化的工业园区,提升产业升级,带动更大规模的就业。”江苏援疆指挥部一位负责人介绍称,在江苏援建的霍尔果斯苏新工业坊及克州地区的昆山工业园两大园区已初具规模,具备极强的就业吸纳能力。

江苏从援疆资金中统筹7.5亿元,着力把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成丝路经济带重要的加工贸易中心、国际合作中心、就业创业中心。其中,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的苏新工业坊建设接近尾声,建成后将吸纳当地各族就业人员近3000人;而江苏与伊犁双方筑巢引凤共同启动建设3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项目,且正在实施的伊宁创业就业园项目,建成后将创造1000余个就业岗位。

此外,江苏加强了与新疆克州的经贸交流,通过产业援疆,克州工业经济全面提速发展,短短3年间,克州工商注册小型微型企业达到2173家,从业人员突破5万人。位于阿图什市5.24平方公里的昆山产业园也已建成过半,21幢白墙蓝顶标准化厂房排列整齐,企业孵化中心、邻里中心拔地而起,已有10余家企业签订了入驻协议,以超前意识、现代业态模式和先进管理理念构筑的“昆山模式”,正引领着阿图什市迈向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快车道。(梅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