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之“花”在新疆达西村结出和谐之“果”

27.09.2014  01:21

人民网乌鲁木齐9月26日电(韩婷)“达西土地盐碱白花花,庄家欠收日子怕,大人们没有一顿肚子饱,巴郎子露着光屁股,苦日子啥时到尽头”这是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兴平乡达西村老一辈中流传的一首打油诗,也是昔日达西村的真实写照。曾经达西村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只能用“一穷二白”的贫困村来形容。而如今,达西村已嬗变成如今闻名全国的小康明星村。民族团结之“”在新疆达西村结出和谐之“”。

达西村能够取得发展稳定的优异成绩和关注度,最根本的是这个村有一个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础牢固的基层组织。”尉犁县县长苏来曼·玉色因概括说。二十多年来,在党的阳光照耀下,在各级党组织的关怀下,达西村各族群众团结携手共同努力,把西部边陲的小村庄建成了“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达西村涌现的典型人物让民族团结之花开得更加绚烂。

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老支书

谈到达西村,村党支部书记沙吾尔·芒力克将村里一点一滴地发展变化都看在眼里。30多年前沙吾尔·芒力克被选举为村党支部书记。上任第一天,在村党员大会上沙吾尔·芒力克就坚定地说:“我们都是共产党员,每个人必须豁出去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不能改变村里贫困落后的面貌,就是我们的失职。

村子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支书。”当时的达西村,没有一条绿化带,没有一块条田,处处是戈壁荒滩,自然灾害也不断侵袭着达西村的村民们。为了改变当时恶劣的生活环境,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村民带领村民挖渠排淤治碱、改造农田、平整林带、植树造林。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全村9300亩农田实现了林网化,把贫瘠的土地和戈壁荒漠变成了良田,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村民的温饱问题初步得到解决。

兴办集体加工厂,建果园、温室大棚、农贸市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农村公益事业,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开展党员扶贫帮困活动,帮助贫困户建新房,捐助困难家庭……沙吾尔·芒力克带领着村民们走上了致富路。“我们党员干部在致富路上,要走在前面,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沙吾尔·芒力克说。

伊玛目与他的“河南亲戚

土生土长的达西村人吐尔逊·艾山担任达西村清真寺伊玛目已22年。从1992年任清真寺伊玛目开始,他通过宣传民族团结知识教育信教群众,要与人为善,广交汉族朋友。

1997年6月,因为家里要打围墙,吐尔逊·艾山认识了马前福。当了解到马前福一家三口在客运站附近租房子,房屋光线不好、吃水不方便时,他腾出家里仅有的三间房屋中的一间给马前福一家,不仅房屋免费,水电费也全免。

就这样,两家住在一起,这一住便是十年。两家孩子每天一起玩耍,一起吃饭,两家人越走越近。随后,吐尔逊·艾山又将家里的15亩棉花地以低于市场价承包给马前福。在承包地期间,有一天孩子生病,吐尔逊·艾山毫不犹豫的拿出家里的380元现金交到马前福手上。

在吐尔逊·艾山的帮助下,马前福一家的生活状况有所好转,他想多承包些土地发展经济,吐尔逊·艾山义务帮助联系附近村民、亲戚、朋友的土地低价包给马前福耕种,并提供担保。周围的人经常开玩笑问:“马前福是谁?”吐尔逊·艾山说:“他是我的河南亲戚。

如今,马前福靠着勤劳以及身边人的帮助,成为了富裕户,家里有230亩耕地、三套住房,出入开着越野车。两家人不再住在一起,但仍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吐尔逊·艾山家只有有任何需要帮助的事,马前福都会跑前跑后,像一家人一样。

第一位汉族村民李培刚

村民李培刚是70年代从四川来到尉犁县达西村第一户汉族户,刚到达西村时李培刚一家没地方居住,手无分文而又饥肠辘辘的李培刚机缘巧合下敲开了村民艾山·阿塔吾拉的家门,艾山·阿塔吾拉送上了一碗热饭,又腾出自己的房子,免费让其居住三年,帮助度过最困难的时期。

李培刚初到达西村时语言不通,但因为李培刚有一手木工手艺,受到村里村民的广泛欢迎。作为村里唯一的外来汉族人,他成了村里的“少数民族”,大家在生活上格外照顾他。村里发粮时,村民们20斤白面、20斤玉米面,而给他的全是白面。村里修渠、打柴、开荒等体力活从不让他去。不仅如此,不管在谁家干活村民都对他格外信任,这让身处异乡的李培刚心里备感温暖,并因此在这里落户。之后,在李培刚介绍下,堂兄李培元也来到达西落户。

吃水不忘挖井人”村民1993年李培刚致富后,并没有忘记帮助他的维吾尔族老乡,他主动包联贫困户阿布拉·牙合甫,免费为他耕地、播种和田间管理,无息借给他5000元现金,购买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经过几年努力,阿布拉·牙合甫一家的收入由过去的人均不足500元,增加到了现在的12000元,住进了抗震安居房,用上了现代化的家用电器,过上了富裕的日子。“80年代来到达西,住的土坯房,吃的包谷馕,是村委会给我提供了农资、让我承包了土地。现如今我住进了敞亮的楼房,买上了汽车,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有滋有味。”达西村村民杨生章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