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武进援疆三年投入2.09亿 喀什河畔谱写团结情

30.12.2016  08:03
  在遥远的新疆北部伊犁河谷东部山区,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与江苏常州市武进区结下了渊源。这就是武进对口援助的新疆尼勒克县。2013年底,第八批武进援疆干部人才接过援疆接力棒,告别了家中的亲人,告别了沿海的富庶,来到万里之外的西部边陲。三年的时间里,就在这片土地上,他们遍洒着一滴滴晶莹的汗水,遍布着一串串闪光的足迹。三年的时间里,对于这片原本陌生的土地,每个人的心中早已多了一种割舍不断的故乡情怀。这群从东海之滨走来的援疆干部,用他们的行动演绎出动人的援疆情怀……

  每逢农闲时节,尼勒克县加哈乌拉斯台乡库斯仁村村委会院子里人来人往,坐落在这里的村民活动中心热闹了起来。村民宋祖臣冒着雪走进了活动中心,他在一排整齐摆放着各类书籍的书架前停下了脚步,在标注有“科学种植类”的书架上,抽出一本《蔬菜发展技术指南》认真翻阅起来。记者注意到,他的身旁还有一位村民正在翻阅《葡萄早熟栽培技术手册》。而像宋祖臣这样趁着下雪干不了农活而到活动中心的村民不在少数,他们有的在这儿打台球、下象棋,有的翻阅种养殖方面的图书“充充电”。“自从村里的活动中心建成后,这里成了我们农闲时候的好去处。”宋祖臣说。

  据了解,该活动中心是第八批常州市武进区对口支援尼勒克县工作组投资援建项目之一。

  和宋祖臣同村的贫困户冯德元,今年5月动工盖了一套40平方米的新房,目前房子已经盖好。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盖这个房子共花了4万元,其中援疆资金补助34000元,自己仅花了6000元。“我用结余下来的钱买了30只羊,明年就可以发展到60只,完全可以脱贫。”冯德元说,他已经准备好了400多捆饲草料,够羊吃一个冬天了。

  3年来,第八批常州市武进区对口支援尼勒克县工作组,按照“大援疆”精准施策、“小援疆”精准发力的总体思路,通过“微项目、广覆盖”拓展和丰富“小援疆”模式内涵,深化武进特色援疆,突出民生,重心下移。其结果就是,像宋祖臣、冯德元等一样远离县城的边远乡村村民,直接受惠于援疆项目。

  据了解,3年来,在援疆实践中,武进援疆工作组“微项目给力大民生、散分布助力聚民心、广交融聚力总目标”的基层援疆特色效应得到良好彰显。

  3年中,该县项目资金坚持倾向基层,共安排援疆资金2.09亿元,建设六大类29项70个援疆项目,其中安居富民、农村安全饮水、农村医务室、村级双语幼儿园等基层民生项目占比超过80%。项目遍布全县各乡镇场,19万各族群众直接获益,最远的两个项目距离跨度超过250公里。

  “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自3年前踏入尼勒克这片热土,接过上一批援疆干部的接力棒起,第八批武进援疆干部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反复审视着援疆工作。

  每年在气候符合施工条件的第一时间立即开工建设,在幼儿园、医务室、村级阵地等民生项目的建设中采用了新型集成建筑材料和新型施工工艺,有效缩短建设周期。3年来,及时开工率、项目完成和资金拨付进度始终在江苏省各援疆工作组中领跑。

  通过在诸多项目中引入多部门同时进场、无缝对接、交叉施工的快捷模式,实现了湿地古杨影院3个月建成运营,尼勒克武进高级中学按时搬迁,农业科技示范园、畜牧科技示范园、绿农产业园等全部提前建成投入使用等超出预期的高速推进成果,交出了令尼勒克县各族干部群众交口称赞的成绩单。

  依托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与尼勒克能源化工园区结对帮扶,形成了尼勒克能源化工园区较为完备的规划体系,全力打造尼勒克县“一区三园”产业发展载体。产业成效更趋明显。3年来,尼勒克县共引进产业援疆项目27个,总投资达13.02亿元,新增就业岗位3700余个。

  武进援疆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全面构建起“区县、机关乡镇、村(社区、学校、医院)”三级结对帮扶网格,在江苏省援疆工作组中率先将结对帮扶延伸到村级,安排武进区“党建好、经济强、知名度高”的洛阳镇岑村和湖塘镇东华社区,分别与“基础差、经济弱”的尼勒克县苏布台乡博尔博松村和尼勒克镇第三社区进行重点结对。这种“网格结对”嵌入式援疆,在尼勒克植入了“武进基因”,使结对帮扶的触角在基层一线延伸、拓展。

  3年后,一组组援疆完成的数据、一个个背后生动的故事、一张张带着感激的笑脸,不仅洗涤了援疆征程的艰辛和疲惫,也让武进援疆“三问”有了清晰的答案。一个甜蜜、多彩、宜居的尼勒克正在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视觉冲击,改写着人们对这片广袤土地的历史记忆。

截至10月底新疆市场主体达223.6万户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任华、通讯员赵婷从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截至10月底,新疆登记在册市场主体223.中国新疆网
10月疆电外送新能源电量占比超三成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陈蔷薇从新疆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获悉:10月,我区疆电外送电量为76.中国新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