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60年】新疆:从“植棉禁区”到“棉花大省”

27.08.2015  16:34

    8月17日,在新疆农科院作物遗传改良实验室,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孔庆平与实验室工作人员查看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的棉花新品种。

    新疆日报讯(记者高娃 甄世新摄影报道)棉花产业是新疆的支柱产业之一。几十年来,新疆从“植棉禁区”到“棉花大省”,逐步发展成为国家级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连续21年棉花种植面积、总产、单产和商品调拨量稳居全国首位,几代新疆人用汗水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植棉奇迹。8月17日,记者来到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孔庆平是新疆棉花学会理事长,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棉花育种研究。这位51岁的棉花专家向记者讲述了新疆的植棉历程。

    一

     长期以来,北纬42度以北地区,曾被农业专家视为“植棉禁区”。玛纳斯地处北纬45度至46度之间,过去一直没有人在这里种过棉花。1950年春,兵团部队进入准噶尔盆地玛纳斯垦区,在小拐荒原种出了第一块棉花地,在“植棉禁区”创造了奇迹。1952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首次突破100万亩,从此新疆棉花及相关产业步入了全面发展的轨道。

    但是,由于种植技术不够成熟,加之受自然条件所限,棉花单产很难得到提升。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国棉花的主栽区还在黄河、长江流域,新疆的棉花单产与总产根本“拿不出手”。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地膜植棉新技术与棉花矮、密、早种植模式的研究与推广,使新疆棉花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1980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为271.8万亩,1990年增至652.8万亩。

    棉花单产的增加,与品种的更新换代密不可分。为了应对新疆棉花品种多、乱、杂、退,陆地棉主体长度不够长,强力不足,长绒棉细长有余的现象,1983年起,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在棉花新品种选育上下功夫,用5年时间培育出长绒棉新海5号、6号,新陆中1号、2号四个新品种,并编写出《新疆棉花品种资源志》,共收入405份陆地棉、长绒棉、中棉、草棉、野生棉的资料,为新疆开展棉花育种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孔庆平说:“新疆地理条件比较特殊,棉花种植区分为北疆早熟区、南疆早中熟区。为了适应各个棉区的需求,近50多年来,新疆的农业科技人员共育出棉花新品种208个,使新疆棉花品种加快更新换代的步伐,为新疆棉花高产高效提供了品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