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村里的年俗年味儿 “淘宝村”里淘年货

15.02.2015  12:25

  图为乡亲们来到张礼家包冻饺子。

  图为李慧琴家正在做花馍。

  图为东山镇的“抬猛将”活动。  席时超摄

  图为火爆的电商年货节现场。  涂英鹏 卢泽鸿摄

   吉林旧街村

  包冻饺子唠年嗑

  “给俺爷们来点皮儿。”张礼这一嗓子吼出来,一盘子饺子皮被迅速端了过来。2月7日,腊月十九,记者来到吉林省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镇旧街村,正赶上张礼家包冻饺子。

  包冻饺子,是东北农村过年的一个习俗,是“忙年”的大活。“冻饺子和普通饺子可不同!”老伴马淑云说,夜里零下30摄氏度,直接冻在屋后的雪地里,铺上一层膜,饺子往上一放,第二天一早收好打包放进大缸里储存。

  进入腊月,旧街村家家户户就开始张罗着包冻饺子。“忙年、忙年,大伙一起忙,才有年味么。”为了赶上包冻饺子,大家围坐在一起把家长里短的话唠透,这感情自然也就浓了。

  “明天我们包饺子啦!”老张一声招呼,一早街坊邻居就都来了。

  邻居们走进屋里,把身上的厚衣服脱下来往西屋一放,洗了手,就到东屋忙活起来。别看屋子不大,已有20多口人在忙活。女人们在炕上围着一桌,包起饺子个个麻利,大老爷们在炕下,一张面板一头搭着炕沿,一头用凳子支着,擀皮的人围了一圈。

  “一斤面得包60多个饺子,最多一次用了100斤面。”马淑云感叹,生活好了,忙得多,聚得少,邻里乡亲聚在一起不容易。现在城里包冻饺子的少,村里也就是上了岁数的愿意折腾。

  还不到下午2点,人就越聚越多,还有的抓紧收了集市上的摊子赶过来的。不一会儿,张礼家不大的屋里越发热闹:

  “现在咱这旮旯苞米要涨到一块钱了,差不多就可以出手了,能挣个一万二三。

  “他三叔,你儿子是不是刚开回来一辆10多万元的新车?”……

  包完了饺子,话却唠不完。马淑云赶忙张罗着煮饺子,“活干完,人不能散,大家都得尝尝饺子,这是习俗。”尝饺子不是正宴席,伴点小酒,两盘小菜,大家就热热乎乎吃起来。饭后,瓜子、花生和冻梨就摆上炕头,屋外已是寒夜渐沉,屋内欢声笑语正酣。

  包饺子叙乡情,让张礼感觉这就是年了。作为村里的“秧歌头”,他带着个40多人的秧歌队上雾凇岛上表演,得扭到正月十五,“一天能挣1000块钱呢!

  “张礼叔,你的手机咋打不通呢?”说话间,屋外来人喊了一声。

  “准是又缺电了,我这个手机该退役换新的啦。大家都开始整微信了,好几个老头还要跟我聊天呐。”张礼拿出手机故意在老伴面前晃了晃。

  “别跟我说,放着老头机不用,还要赶起时髦来。”老伴儿马淑云一句话给顶了回去。屋内老少立刻笑成一片。

  年的味道,在欢声笑语里渐渐浓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