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马拜•比拉勒作品研讨会在塔城市举行

31.08.2015  15:25

朱马拜•比拉勒作品研讨会现场

朱马拜•比拉勒作品研讨会现场。

朱马拜•比拉勒的中短篇小说集《黑驼

朱马拜•比拉勒的长篇小说《光棍

    天山网讯(通讯员孙伟摄影报道)由作家出版社、新疆文联《西部》杂志社主办,塔城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承办的朱马拜•比拉勒作品研讨会,8月28日在塔城市举行。来自北京、新疆以及伊犁州、塔城地区的30多位评论家、作家,围绕作家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朱马拜•比拉勒的长篇小说《光棍》和中短篇小说集《黑驼》,进行了深度研讨。

    朱马拜•比拉勒,哈萨克族,1941年生于新疆塔城地区额敏县,15岁开始文学创作,近60年来用母语创作出版了7部长篇小说、80多个中短篇小说和大量的散文随笔作品,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少数民族作家。同时通过翻译,在汉语世界拥有可观的读者群和一定的影响力。已译成汉文的有长篇小说《深山新貌》、《原野飞雀》、《寡妇》、《光棍》和中短篇小说集《蓝雪》、《黑驼》。

    长期从事新疆多民族文学研究的原新疆文联副主席、《中国西部文学》主编陈柏中是国内最早关注朱马拜作品的评论家,多年前写有《哈萨克草原文学的全新拓展:朱马拜•比拉勒小说论》一文。他认为,朱马拜是国内自然生态小说的先行者,他写人与自然关系以及草原生活、动物主题的作品尤为出色。这是一位有现代意识、现代眼光的小说家,对哈萨克当代小说的创新和拓展卓有贡献,表现在题材、观念、文体、语言等方面。《光棍》从自然题材转向城市生活,从历史文化转向当下现实,触及 社会生态和政治生态,体现了一种新的“生态眼光”。《寡妇》则是复调小说,使人想起艾特玛托夫的《一日长于百年》。

    新疆文联副主席、新疆作协副主席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是国内翻译朱马拜作品“第一人”,1984年就翻译了《随意捡来的故事》小说系列,包括《棕牛》、《白马》、《蓝雪》等短篇小说。叶尔克西说,朱马拜的小说语言有密度,有冲击力,有独特的魅力。他通过对语言的出色驾驭,抵达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娴熟运用。民族属性、哈萨克文化因子,在他笔下得到诗意呈现和诗性表达,小说中,人物语言也非常个性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建军说,读朱马拜的《蓝雪》,让人产生初恋般的感动。他作品中的人性之美,和解与怜悯,祝福感,对天地万物的珍惜,是一种健康纯正的书写,同时使读者受到洗礼,内心空间得到拓展。相对于“中心地带”日趋僵硬、异化的写作,“边缘地带”作家保持了活力和独立性,拥有更大的生长空间。朱马拜用他“去中心化”的写作,践行了“边缘即前沿”的真谛。“他是哈萨克文学和新疆文学的骄傲,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骄傲。”李建军说,“对他的作品,致敬不迟,阅读未晚。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编审、文学部主任王兆胜称朱马拜的作品是一种“绿色写作”、“豁然洞开的开放式的书写”、“大地般的沉稳中开出的美丽花朵”。其小说,致力于“”与“”的关系建构,“”与“不知”的辩证认知,以及“自我”向着“世界”的敞开,有纵深感,有丰富的喻意,有开放的视野。在他笔下,“”是开阔的存在,不再是一个窄化和欲望化的主体,“”同样充满了主体性,甚至是人的老师。这种完整性写作,呈现出天宽地厚中的博大和超拔,以及作家的仁慈之心、定力与大静。

    作家出版社编审、国际版权部主任陈晓帆介绍了《光棍》、《黑驼》二书翻译、编辑、出版的情况。塔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宁伟在致辞中说,朱马拜是杰出的本土作家、新疆哈萨克文化的灵魂人物,其新著的出版,成为塔城市“文化立市”的一个支撑点,成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成果。对这样一位本土作家的支持和推举,地方政府责无旁贷。朱马拜在简短的发言中说,一是感谢,二是感动。本以为自己的写作已经差不多了,但听了今天各位的发言,受到激励。一匹老马需要抖擞精神,再次出发了。

    研讨会由《西部》文学杂志总编沈苇主持。他说,批评的功能之一是为作家“去蔽”,使优秀作品从“隐在”变为“显在”。朱马拜的小说创作,向汉语世界的传播,被更广泛的读者认知,是一个可喜现象,但仅是新疆多民族文学的“冰山一角”。他认为,此次研讨会的召开,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意义:对于新疆多民族文学共同繁荣发展的意义,使多民族文学互为镜像、互为映照,差异性和一体性并存;对于少数民族文学向更广阔世界传播的意义,这一点,叶尔克西、阿里等翻译家功不可没;对于地方文化建设的意义,研讨会的召开,将成为新疆文学2015年度的一个重要事件;对于重建公正、公允的文学评价标准的意义,反拨了习惯性的、非文学的“中心—边缘论”;对于朱马拜本人的意义,研讨会好比“恰秀”(祝福),我们期待他的写作老当益壮、老而弥坚。

    新疆文联副主席、伊犁州文联主席巴合提,塔城地区文联书记、副主席张东明,塔城市作协名誉主席蔺茂奎等也在研讨会上发了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