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孜阿买提:"油城巧姐"中的舞蹈队长

18.05.2015  11:34

    5月6日,在忙完体育馆打扫卫生的工作后,木孜阿买提·乌拉江来到油城巧姐制作中心利用业余时间加工环保购物袋。图为木孜阿买提在缝制环保购物袋。特约记者秦梅花 通讯员李浩然 摄   

    天山网讯(特约记者康彦 佟向东报道)44岁的克拉玛依市哈萨克族妇女木孜阿买提·乌拉江从多年无业的低保户,变成有固定收入的劳动者,既是社区制作中心的知名 “巧姐”,又身兼社区民族舞蹈队队长。不仅有了稳定经济来源,也有了多彩的娱乐生活。

    5月6日19时左右,记者在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五亭社区见到木孜阿买提时,她刚从附近新开的体育馆做完保洁工作下班,围着靓丽的头巾、穿着浅灰色雪纺衫的木孜阿买提逢人就露出招牌式的笑容。她在“油城巧姐”制作中心领取布料,准备回去继续加工环保购物袋。聊天时,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健康、自信的妇女,曾经长年待业,用每月300元低保金度日。

    “其实刚来社区就发现了木孜阿买提,那时她照顾楼下74岁的独身维吾尔族大妈已经很多年,老人逢人就说‘这是我亲闺女’。起初社区经费紧张没有请保洁人员,我们工作忙起来顾不上打扫楼道,木孜阿买提天天来,拿起笤帚就扫地,也不说话,打扫完就悄悄离开。”五亭社区居委会副书记巫贵莲回忆说,她不断和木孜阿买提聊天谈心才知道,1993年,家在乌苏市的木孜阿买提嫁到这里,丈夫在当地务工,她做起家庭妇女,原本过得去的生活在1998年丈夫突然离世后发生巨大变化。木孜阿买提独自带着三岁的女儿,一直勉强靠低保糊口。巫贵莲开始用各种方法鼓励木孜阿买提更多地走出家门。

    “这张是我们舞蹈排练时的照片,穿绿裙子领舞的就是我;这张是我们社区厨艺大赛时的照片,看我做的那盘肉;这张是刺绣比赛时的照片,我当姑娘时缝纫、针线活就好得很呢……”木孜阿买提在五亭社区居委会大厅活动展示墙前,指着一张张集体照介绍着,语气里有难掩的骄傲。2014年,五亭社区组织起了民族舞蹈队,巫贵莲把原本就能歌善舞的木孜阿买提推上了队长的位置,又申请经费给民族舞蹈队购买了20多套演出服。拿到多年未穿过的漂亮民族服饰,木孜阿买提兴奋之余觉得责任重大,她一改惯有的沉默,开始积极带动社区其他在家待业的姐妹们排练、演出。

    “从传统舞蹈《黑走马》,到现代流行的《小苹果》,隔三差五我们一帮姐妹就在社区活动室里排练,去年我们舞蹈队在社区内外演出了10多次。现在姐妹们天天都打电话追问:‘姐姐啊,什么时候排新舞?’可我现在忙啊,只能抽休息的时间带她们排练。”木孜阿买提说,去年年底在五亭社区的推荐下,她做起了新体育馆的保洁员,工作虽有些劳累,但生平第一次参加工作、领到工资的成就感,让她激动地赶紧给在乌鲁木齐市上大学的女儿打电话:“上班的主管对我好呢,每天见到那么多人也开心。你好好上学,毕业回来咱们一起上班!

    “忙些好,回家了还能赚钱,带着姐妹们一起过好日子更好!”说起2015年成立的“油城巧姐”制作中心,木孜阿买提更是高兴。五亭社区少数民族居民多,木孜阿买提很多好姐妹都来自农村,几乎不懂汉语、文化程度也低,难找工作。在白碱滩区的支持下,五亭社区与企业针对这些妇女有缝纫刺绣的基础,合作办起了手工制作、民族刺绣等培训班,批量制作独创设计的环保购物袋,加工钱包、抱枕、腰带等10余种产品,以件计费为这些妇女创收。木孜阿买提当仁不让成为第一批 “巧姐”制作工,现在“油城巧姐”制作中心已有二三十名全职和兼职工人,连哈萨克斯坦的客商都被这些独特的产品所吸引,签订了5万个环保袋的订单。

    “其实在一年前,别人说汉语稍快点我都听不懂,现在自己说都没问题,走出家门,朋友多得都数不过来。”木孜阿买提笑着说现在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就想等宝贝女儿毕业回克拉玛依市工作,一家人在这里继续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