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下激荡援疆真情

29.09.2014  15:25

  茫茫的戈壁滩,绵长无限,一览无余。

  一簇簇、一排排的戈壁红柳,在秋日里,随风摇曳着褐色与红色的枝干,诠释着“不畏风沙,深深扎根,昂扬向上”的精神。

  在新疆克州这片戈壁红柳蓬勃生长的土地上,有一群江西援疆人:他们学会了像戈壁红柳一样,把根系扎进土壤,以笃定的信念、满腔的热情、一身的才华,为这片土地源源不绝地注入欣欣向荣的力量。而他们的家属,同样自发地告别熟悉的阡陌纵横,投身长烟落日之间,与家人一起托起戈壁的绿色希望。

   援疆的路,我陪你一起走

  9月21日清晨,克州开始变冷,阿图什市区被灰蒙蒙的浮尘所笼罩,当地人称之为“下土”。看了一眼窗外,江西援疆教师陈新娅的丈夫周春穿上外套,拎着妻子准备好的面包,走出宿舍。

  周春是阿图什公交公司的驾驶员。每天上班,不论刮风下雨,他都要提前半个小时赶到车队,细心地检查车辆,认真做好出车前的各项例行保养,一丝不苟。

  谈起丈夫及援疆经历,陈新娅很是自豪:“报名前,我和他商量此事,他立即就同意了,还辞了工作随我一块来。”有了丈夫的支持,陈新娅提交申请时信心满满。果然,原本不打算选派女同志援疆的单位,同意了陈新娅的申请。

  陈新娅得以全心投入支教生涯。在克州二中,陈新娅所教的高中历史,成为孩子们最喜爱的一堂课。一次,原本请了事假的高一学生沙木都·阿拉木专门赶回学校上历史课。他说:“陈老师讲课很幽默,又会引发我们思考,大家都爱听。”任教之余,对学前教育感兴趣的陈新娅还搞起了教学研究,申报了“克州学前教育初探及相关建议”课题,已走访7个幼儿园,对克州学前教育现状了如指掌。

  丈夫周春的到来,为夫妻共同参与援疆创造了机会。从前开货车的周春,在驾驶证A照司机匮乏的克州很快就找到了工作。半年公交司机生涯,周春与克州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一个叫艾克拜尔的维族小伙,每天上下班必搭周春的车,义务做翻译,教他讲维语,交流新疆与内地的风土人情。而这一切,周春每天都开心地在微博微信上分享着。

  援疆后,两口子体会到了什么是责任和奉献。他们说,个人的小爱与援疆的大爱融合在一起,很幸福。

   因为有你,援疆才如此快乐

  9月17日上午,克州军区幼儿园门口,两岁8个月的李一翀懂事地向爸爸妈妈挥挥手,独自迈进了大门。

  还有一天,就是克州成立60周年的日子。送完女儿,李志辉和郑静华开始了各自的忙碌:安保维稳和州庆筹备安排。

  在我省第八批援疆干部人才中,李志辉和郑静华是唯一一对夫妻同时投身援疆事业的干部。丈夫李志辉是一名政法干警,郑静华则从事城市规划和旅游开发方面的工作。

  援疆之初,小一翀原本跟着南昌的外公外婆。有一天,外公摔伤了腿,夫妻俩只好把孩子接了过来。

  离开父母一段时间的小一翀长大了不少。来到克州,耳濡目染,她对父母从事的工作似乎有所明白,常常念叨:“爸爸妈妈在援疆。”在幼儿园,不到3岁的小一翀被破格插入中班,与小朋友玩耍时,她会对新疆的孩子念起江西的童谣。在江西援疆前方指挥部,懂事的小一翀是大家的孩子,像一枚开心果舒缓着援疆干部的乡愁,被誉为“年纪最小的援疆干部”。

  女儿的到来,让夫妻俩更加心安。在维稳一线,李志辉干劲十足。“三年援疆,希望能用自己的一点力量为克州的长治久安作出贡献。”而对于郑静华,新疆和克州,早就与她结下了深深的情愫。2004年,她曾随队来到克州,参与阿图什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年,参与自治区申请天山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今年,克州申报慕士塔格峰和奥依塔克冰川公园为自治区级风景区,已进入关键阶段。郑静华自豪地说:“相信不久后,克州将拥有首个自治区风景区和南疆第一个国家级风景区。

   不舍不弃,心贴得近才更温暖

  今年2月26日,我省第八批援疆干部人才出发的日子。告别妻子、孩子和母亲,援疆教师周永桂拉着行李箱,出了家门。走进电梯,一直故作镇定的周永桂眼圈红了。他心里清楚,全家都舍不得自己去新疆,但一想到将要奔赴的地方,他又豪情万丈。

  如今,提起出发的那一刻,周永桂和妻子李建军的眼眶依旧湿润。来到克州二中,还来不及习惯这里的气候和饮食,周永桂就一头扎在工作中。每一次批改作业,他都会在作业本后面写上几句鼓励关心的话语。尽管是寥寥数语,但管用,学生都爱与他交心聊天。他说:“民族融合,教育是突破口。我是化学老师,化学讲究物质的融合。只有通过爱心,帮助这里的孩子树立生活和学习的信心,才能带动各民族孩子相互融合、共同成长。

  从反对丈夫来援疆,再到陪他一起援疆,这转变,用了半年的时间。周永桂援疆两个月后,放心不下的李建军前来看望。这里,江西援疆干部无怨无悔的深情深深打动了她。7月底,李建军带着行囊再次来到阿图什,成为克州宾馆的服务员。

  在第八批援疆干部人才中,家属前来支援的感人事例有很多:黄绍松,江西援疆前方指挥部资金组组长,他的儿子初中毕业后,决心跟着父亲来援疆,目前就读于克州二中高一江西班;吴海英,阿克陶县中学援疆教师,她的女儿为支持母亲,也来到阿克陶中学上初中……江西和新疆,天山、昆仑山和井冈山,因为这群江西援疆人及甘于奉献的家属,而近在咫尺,执手相望。

   新闻链接:江西援疆续写“边塞新曲

  中央开启新一轮援疆工作以来,江西省委、省政府对深入推进对口援疆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明确要求“要像当年苏区支援红军一样支持阿克陶,建设好阿克陶”。

  “民生优先”、增强“造血”功能,成为江西新一轮对口援疆的重点和落脚点。在阿克陶农牧区和城镇,江西人为阿克陶老乡盖的保障房,已成为南疆最大的保障房项目;茫茫戈壁上,集建材加工区、高新材料加工产业区和仓储物流区及综合服务管理等于一体的江西工业园区正在兴起;县城北部,江西全资兴建的阿克陶县一中,为阿克陶撑起希望。县文化教育科技中心、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火车站广场……走在县城,许多新建筑上都标有4个大字:江西援建。江西,正用全方位、大规模的援疆行动,将深情厚谊播撒在祖国的最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