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非遗创作找市场
06.12.2014 02:20
本文来源: 人民网
人民网乌鲁木齐12月5日电(李俊梅 李晓啸)“吱嘎、吱嘎”……在文博会展厅各类文艺演出和宣传讲解的声音中,布祖热古丽手织艾德莱丝绸发出的声音既单调又乏味,她却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一直在埋头苦干,她的父亲努尔买买提不时地为她调整一下丝线的角度。布祖热古丽并不清楚文博会究竟是干什么,但是她知道,在远离家乡的这个地方织布,或许能引起大老板的注意,给他们投资,让这个传统工艺扩大生产。
努尔买买提和布祖热古丽父女两人来自莎车县,他们一家六口的生活来源就是用传统工艺织艾德莱丝绸,一匹可以供一个女性缝制一身衣服的艾德莱丝绸的尺寸是宽50厘米、长6米,布祖热古丽完成这样的一匹布需要3-4天时间。
由于费时长、收益低,莎车县原本有2000多人从事的手织艾德莱丝绸业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在做了。
“我们县有两项非遗项目,手织艾德莱丝绸是其中一个,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叶尔羌汗国,但是现在从事这个行业的人越来越少了,老年人在慢慢消失,年轻人却不爱学。”莎车县劳动保障就业服务所所长孙旭斌一力推荐了布祖热古丽父女两前来参展的人,他告诉记者,为了让这项非以项目一直传承下去,并且具有一定的市场,县里对传统的工艺进行了改进,艾德莱丝绸的丝线是纯天然染色的,现在已经能做到不褪色了,不过由于加工能力较低,即使打开市场也无法满足需求,所以一直停留在小作坊加工的阶段。
为了让这项技术传承下去,并且产生价值,创造财富,孙旭斌特意推荐布祖热古丽父女来参加文博会,他希望能够用现场演示的方式,引起投资者的关注,在莎车县投资这个项目,扩大产能,然后扩大市场,让传统的艾德莱丝绸工艺搭上经济发展的快车,让这项技术转变为积累财富的一个方式,使其得到延续、发展和推广。
本文来源: 人民网
06.12.2014 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