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新疆重要成矿带战略性矿产资源预测与靶区评价”实施成效显著

28.06.2016  11:04

新疆及其邻区处于亚欧大陆腹地,有10亿年的地质演化史,属全球显生宙陆壳增生与改造最显著的区域,发育古陆缘成矿、后碰撞成矿和大陆改造型成矿等多期次、多类型成矿作用,世界上所有重要类型金属矿床在新疆和中亚成矿域均有产出。因此,新疆具有得天独厚的成矿条件和巨大的找矿潜力。但是,与国内其他省区及中亚邻国相比,新疆地质矿产的研究与勘查程度仍然很低,多数矿产探明储量比例在2%–7%之间,大型–超大型矿床发现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200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要求按照“国家矿产资源保障工程”的要求,“以国内急缺的重要矿产资源为主攻矿种,兼顾部分优势矿产资源”,“既要研究国内的优势矿种,也要研究中国周边国家资源的供给能力”(温家宝,2006)。因此,抓紧开展新疆重要成矿带矿产资源研究,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关系着我国未来发展的资源供给和在国际格局中的核心利益。深化新疆地质矿产研究,提高理论认识和勘查技术水平,引导矿产勘查和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发现,对推动新疆优势资源转换具有重大意义,对贯彻中央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全有着深远影响。

2011年,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和自治区科技厅的积极组织下,由新疆自然资源与生态境研究中心牵头承担的“新疆重要成矿带战略性矿产资源预测与靶区评价”项目正式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予以启动实施。项目总经费9286万元,其中,国拨专项经费4536万元。项目面向国家矿产资源保障工程实施和西部矿产资源基地建设的重大需求,聚焦新疆跨境成矿带成矿体系和勘查方法技术的关键问题,查明成矿地质环境和关键控制因素,揭示大型矿集区分布规律和典型矿床形成机制,进行战略性矿产资源预测和靶区评价,促进中亚区域成矿理论创新和矿产勘查技术进步,实现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与企业风险勘查链接,为国家实施利用两种资源战略和引导企业走出去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项目实施以来,完成了西天山、阿尔泰和西昆仑-帕米尔等5个跨境重要成矿带时空演化模式和成矿系列研究,重点解剖了哈图-包古图等9个矿集区,建立了成矿模式;开展了典型矿床研究,建立了12个矿床类型成矿模型集、6个区域成矿模式、6类矿床的找矿模型;预测大型矿集区12处,提交找矿靶区133处,完成了科研预测资源量;进一步完善了中亚地物化遥矿空间数据库,研发了ArcMorpas成矿预测系统,编制了重要成矿带多尺度的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图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国家版权局软件著作权登记6项;出版科技著作5部,发表论文422篇;培养博士研究生52人、硕士研究生104人。

6月22日,该项目通过科技部组织的技术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