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著名作家樟楠亲情散文入选全国小学语文阅读教材

26.09.2014  11:07

新疆著名作家樟楠亲情散文集《一把老黄土》封面

 

散文《妈妈的味道》入选全国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教材

    天山网讯(记者林庆霞报道)金秋九月,新的一个学期开学了。在新的学年,新疆著名散文家、词作家、硕士生导师樟楠的亲情散文《妈妈的味道》入选全国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教材。

    散文《妈妈的味道》原名《好味道在心里头》,选自于作家樟楠的亲情散文集《一把老黄土》。《一把老黄土》于2011年由广东花城出版社出版,被誉为当代亲情散文的扛鼎之作。出版社评价说:这是一部使每一个读者掉泪的亲情散文、一部充满生命哲思的亲情散文、一部启迪人生的亲情散文、一部震撼观者心灵的亲情散文。樟楠本名张可让,现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散文《妈妈的味道》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一盘“萝卜丝”的故事。故事很简单,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樟楠的妈妈拜托姐姐送到住宿制学校里一罐凉拌萝卜丝。恰巧是午饭时间,樟楠正艰难地啃着黑窝窝头凑活着填肚子,收到这罐萝卜丝可谓是喜出望外,立刻狼吞虎咽地吃了个底朝天。

    也不知道那盘萝卜丝为何如此香甜,作家一直念念不忘,竟然整整回味了近40年。即使结了婚、进了城、成了家,作家依然时常想念妈妈做的凉拌萝卜丝。在远离妈妈身边的日子,作家买了各种盐、各种醋,亲自模仿;妻子买了各种菜谱,一一试验,可都做不出妈妈的味道;作家每每走进酒店餐馆,也都必点一盘凉拌萝卜丝,可是尝遍八大菜系、名厨大师的手艺,依然都不是妈妈的味道。

    后来,妈妈离世了,走进天命之年的作家终于顿悟:好味道在心里头,做是做不出来的;母亲在心里头,走是走不远的。

    作家运用借物传情的写作手法和朴实细腻的文字,用一盘萝卜丝便将自己对母亲的爱和思念展现地淋漓尽致,直抵人心。阅读此文,人们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起自己的妈妈,想起很多记忆深处的味道,在温暖的回味中,感恩母爱,感怀亲情。

    《妈妈的味道》只是作家樟楠亲情散文集《一把老黄土》里的一个篇章,这部集纳了20篇亲情故事的散文集被誉为“世界上最感人的亲情散文”。樟楠笔下真实、真挚、真切的亲情,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也引起教育界的关注。

    正如新疆一位著名教育学者说:“《一把老黄土》是语文教育、德育教育的好文本,如果收入阅读教材或者德育教材,将助力青少年人格完善。”

    因而,《一把老黄土》在2011年年底一面市,就被乌鲁木齐市第89中学列为该校思想品德课读物,校长王飞鹏说:“有了这本鲜活的亲情教育文本,孝亲文化回归的教育就有了样本。

    2013年高考前夕,江苏省《高考进行时高三语文》将《一把老黄土》选为高考学生的模拟试题。

    2014年秋季,《一把老黄土》母亲篇中的《好味道在心里头》被国家教育部教材中心编入全国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教材,改名为《妈妈的味道》。

    出版两年多来,《一把老黄土》在文学界、评论界、教育界引发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更受到广大读者们的喜爱和追捧。一位网友看过《一把老黄土》散文集后,在网络上深情地留言道:作为80后,那些醇厚的乡情、亲情都烙在童年的记忆里,读这本书,似乎又回到逝去的年代。那年代,虽然物质贫乏,但是却充满感动、幸福和生命的乐趣。只有真心生活过,才能有如此动人的作品吧?

    2013年,由中国政研会、中宣部政研所主办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第七期刊发评论文章《触动心灵的亲情》,从引领孝亲文化回归、助力青少年人格完善、关照企业职工心理健康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一把老黄土》关照现实的社会意义。该文作者认为《一把老黄土》用亲情的魅力在青少年和成人社会中抚慰着焦躁、塑造着健康、行使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重要作用。

     作家简介:

    樟楠,本名张可让,现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宣传大视野》杂志总编辑,新疆大学、新疆党校、新疆行政学院客座教授,新疆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其亲情散文独树一帜,多篇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文艺报》、《北京文学》、《长江文艺》等报刊。著有散文、报告文学集《蓝色地平线》等,曾获第四届中国新闻奖。主编的《新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百问》被中宣部评为首届优秀通俗理论读物推荐活动六本图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