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绣娘”东出天山 刺绣产业跨入品牌时代

10.08.2016  17:08
      行走在东天山,刺绣在新疆哈密维吾尔族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服饰、床上用品、厨房用品、生产用品等刺绣产品随处可见,如今哈密绣娘插上“密作”翅膀绣出“精致”生活。

  2016年3月,国家文化部在哈密设立首个传统工艺工作站。雅昌文化集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哈密行署签订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包括哈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传统刺绣的工艺保护传承和市场化开发。以“密作”为公用品牌,建立准入标准,哈密刺绣产业进入品牌经营时代。

   密作”刺绣产业促进传统工艺振兴

  刺绣在新疆哈密有着悠久的历史,迄今国内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毛绣品,出自青铜时代晚期的哈密五堡墓地。2008年6月,哈密维吾尔族刺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目前,哈密维吾尔刺绣共有21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维吾尔族刺绣企业及合作社231家,有技能熟练的绣娘4000余人。

  哈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秋瑾介绍说,随着刺绣产业的发展,哈密市委、行署拨出265万元民族传统刺绣征集专项经费,全力支持传统工艺工作站发展,并且成立哈密市手绣协会,每个乡镇成立刺绣合作社,在有基础的村设立刺绣合作组,由合作组管理绣娘,形成传统工艺工作站→协会→合作社→合作组→绣娘工作链条。

  此外,文化部、教育部将哈密刺绣骨干成员培训纳入“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安排专门经费,每年为哈密安排100人以上的培训名额,并通过刺绣协会、合作社、职业教育扩大培训成果。国家发改委在哈密设立“维吾尔族刺绣”哈密传习所。

  如今,传统的刺绣已披上“时尚”面纱,传统工艺得以振兴。日前,中国风设计师“密扇”团队、原创潮流品牌“灌木”团队、上海秦旭团队3个国家级著名设计团队进驻哈密,调研、整理哈密刺绣文化资源,坚持尊重和保护当地手工艺人的知识产权,建立长期合作机制。“灌木”团队以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品类为蓝本,已设计出帆布包、收纳包、抱枕、U型枕、杯套、笔记本、花帽、旗袍、旅行三件套等超过300款的民族刺绣新产品,产品得到海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密作”刺绣产业促进各族交往交流交融

  回溯历史,清初被敕封为“一等札萨克达尔汗”的哈密一世回王额贝都拉,心仪苏绣、京绣的精美,专门请来数十名绣娘为哈密维吾尔族妇女传授刺绣技艺。多元而丰富,交融而一体,哈密刺绣由此成为新疆传统刺绣百花园中的“艳丽牡丹”。

  哈密在发展维吾尔刺绣产业中,选派少数民族绣娘到清华大学、广州大学培训,期间在与各设计团队的交往中,在与内地刺绣大师的交流中,以情谊为纽带、同时也以产品为纽带强化了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

  记者了解到,首批赴广州大学培训的50名绣娘和培训教师建立了微信群,微信上暖心的话语和图片成为她们的珍藏。“密扇”设计团队通过现场调研为伊州区天山乡的两名绣娘进行了作品指导。

  “密作”刺绣产业促进各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还有很多。由汉族大学生包静创办的哈密衣典刺绣坊,在传统中挖掘美,并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已开发民族服饰、汽车装饰用品、旅游纪念品等40多种,吸纳维吾尔族绣娘就业15人,共同的志向和梦想,让她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密作”刺绣产业促进手工艺行业的供给侧改革

  政府+企业+高校,形成支撑平台;协会+合作社+绣娘,形成组织结构;传统元素+现代设计+品牌营销,形成产业特色;研发体系+生产标准+销售渠道,形成竞争能力。支撑平台+组织结构+产业特色+竞争能力,这就是哈密刺绣产业品牌孵化、成长的路径与模式。政府有形的手与市场无形的手精巧用力,绣出了一个绿色发展的民生产业。

  记者了解到,在优化产业结构中雅昌集团各设计团队制订了改善材料、改进设计、改良制作全面提高刺绣品质的方案,建立质量控制标准,形成了第一批传统刺绣改良作品,已经进入内地消费市场。清华大学选派两个批次的专家组,采取“实地考察+即时交流+集中讲座”的形式,对哈密非遗企业和传承人制作、设计、销售、企业管理等环节中的具体问题开展针对性指导。

  2016年7月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期间,秦旭工作团队礼服《花开了》的刺绣工艺惊艳亮相,这一作品就出自于哈密五堡镇第四代手工刺绣传承人热娜古丽·素批之手,图案源于热娜古丽·素批的母亲50多年前绣的一幅花朵绣片。

  “哈密将选拨命名10名‘密作’刺绣师,设立‘密作’刺绣师工作室,专注刺绣产品的本土研发,抢占竞争制高点,推动刺绣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同时,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园区,设立刺绣等手工艺‘产、展、销’一体化平台,着力提升集约经营水平和综合盈利能力。”哈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秋瑾说。

   密作”刺绣产业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阿加汗·赛买提是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国家级传承人,一顶传了六代的小花帽讲述着一个刺绣世家的传承。阿加汗·赛买提保存和创制的刺绣图案有300多种。两个女儿从小跟着她学刺绣,新疆财经大学毕业的儿子买合木提则是家庭创办的阿加汗特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总经理,17岁的外孙女古扎丽努尔·斯坎旦耳濡目染,抱定了要当一名服装设计师的志向,现在已拥有设计专利49项。刺绣让阿加汗·赛买提尝到了甜头,全家摘掉贫困的帽子,奔向了致富路。

  不出家门,不撂荒土地,用家居的技艺就能增收。据了解,雅昌文化集团与哈密绣娘、本土刺绣企业签订长期合作订单以及高级定制绣花合同。第一批下发10087件手绣订单,主要面向哈密山区具有较熟练刺绣技艺的贫困绣娘,828名各族绣娘参与到“振兴计划”之中,在此次订单中平均增加收入1200元,其中技术熟练的绣娘增收达到3000元。

  伊州区五堡镇阿依热娜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玛利亚木古丽·热合曼带领30名绣娘,承接了首批2万元来自杭州的订单,按图案收取计件工资,每个手绣图案工价在35至95元之间。五堡镇有5家刺绣专业合作社,每个合作社成员15—30名,人均日收入百元左右。推进脱贫攻坚,发展刺绣业是可持续的精准之策。

   “密作”刺绣产业促进现代文化引领具体化

  绣娘走出家门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产品的稳定收益让她们树立了增收的信心。近半年的时间,哈密绣娘2550人次参加了刺绣技能、图案设计、市场营销人员培训。此外,文化部也大力支持,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组团参加中国非遗博览会、成都国际非遗节、深圳文博会、义乌文交会等重要展会。

  政府提供良好的平台,这让哈密市伊州区五堡镇博斯坦村的刺绣艺人阿米娜·买买提得到了实惠。在广州大学培训后,学会了有层次地运用色彩渐变搭配,使绣品图案更饱满、立体。她尝试用苏绣与哈密传统刺绣相结合来设计新的产品,很快在网上就接到了内地的订单。和她一起经营刺绣合作社的丈夫依米提·哈力克,也希望通过阿米娜·买买提的创新,为合作社的发展找到新的方向,儿子夏衣买尔丹主动加入,开始自学刺绣设计。刺绣技艺、图案设计的提升,产品种类、营销渠道的的拓展,无不成为一种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熏陶,绣娘们用自己的双手绣出了美好的生活。

  2016年8月17日至18日,国家文化部将在哈密召开传统工艺工作站阶段性评估会议。会议期间,哈密将举办“密作”刺绣师命名仪式、“密作”刺绣师刺绣作品展、清代维吾尔族服饰展、刺绣时装秀、哈密传统手工艺品展等多项活动。新疆“绣娘”插上“密作”翅膀,将飞向更为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