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石河子市:一口水井一段传奇

25.06.2015  14:14

    那天,我的脚步不由自主地在已被列为国家保护文物的军垦第一井前停了下来,轻轻地用双手触摸着井沿及旁边立着的碑文,眼前出现了一个个扛着坎土曼的老兵,“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带着坚韧,带着不屈,他们从苍茫的历史深处,一路走来,城市建设由此拉开序幕。眼睛,无端地变得湿润。

    新疆“石河子”最早时是一个湖名。《新疆图志·土壤志》记:“绥来县(今玛纳斯)治西有苇湖、草湖五处,即铃铛湖、花树林子、石河子、马厂湖、张家尾河,纵横共约六七十里。

    由湖名而地名,这是石河子作为城市出现的历史源头。只是,周围芦苇丛生,沼泽和荒漠绵延不绝,自然环境极为恶劣,谁也不会把它与城市挂起钩来。

    1950年夏,王震、陶峙岳、张仲瀚等将领策马踏勘玛纳斯河流域,为即将筹建的军垦新城选址。在现在的游憩广场所在地打出了第一口井。这口井,被后人称作“军垦第一井”。面对汩汩喷涌的水流,王震将军挥手一指:“就在这里建一座军垦新城。

    从硝烟中走来、征尘未洗的老兵们,用枪支托平一缸子水作水平测量仪,给新城画出了中轴线,拉开了城市建设的序幕。没有砖瓦,他们就地挖土打坯建窑;没有木料,他们到天山深处砍伐;没有运输工具,他们就自己动手做爬犁拉运。

    从山东参军入伍的女兵、第一代女拖拉机手金茂芳,当她和数千名女兵踏上石河子这片土地上时,才知道这里是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滩。

    “这片荒凉,这片破败,让不少女兵都哭了。可是,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我们和男同志干一样的活,睡一样的地铺。冬天,拖拉机发动不着,我们就点着芨芨草给拖拉机取暖。

    当时,帐篷不够,战士们就在冰天雪地上挖一个坑,上面搭上柴草,覆上泥土,就成了房屋。因军费紧张,有的部队只好用盐水和辣椒面下饭。因为没有碾子和石磨,有的战士只好煮麦粒和玉米充饥。

    在新疆兵团博物馆里,陈展着这样一张黑白照片:第一代军垦战士们围坐在一起,把石头当铁锅烙饼子。

    战士们凭着勤劳的双手和顽强毅力,在这个叫作石河子的不毛之地上建起了第一幢楼房,第一个招待所,第一座医院,第一条柏油马路,第一家幼儿园……

    1975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撤销,设立石河子地区;1978年改石河子地区为石河子市。

    如今,年过八十,满头白发的金茂芳早已离不开石河子这片土地了。“回到山东,反而处处都不适应。我的家只有一个,这就是石河子。”她分明是将故乡与他乡做过对比,最终,她和千千万万来自五湖四海的第一代军垦战士一样,选择并认同了这座他们为之付出了青春年华的小城。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这气质,虽然不可避免地由高耸入云的建筑、立交桥构成,但更多的却是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关,由开发建设这座城市的人所奠定。在石河子的街头走过,不经意间就会看见写有“全国双拥模范城”字样的宣传牌。

    军人的气血,军人的魂魄,树起了石河子这座城市的精神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