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短平快”项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03.11.2014  08:53

我现在有6亩杏园,2014年一年产了5300公斤鲜杏,光卖鲜杏就收入了一万三千多元。现在杏子值钱了,价涨了不少,除了卖鲜杏外还可以在烘干房烘制杏干,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不少。这在以前都是不敢想的事。下一步,我打算在烘干房烘制红枣、核桃等,把资源都好好利用起来。”近日,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托格日尕孜乡亚喀兰干村村民麦麦提·依明一边高兴地向记者介绍自己依靠南疆“短平快”项目取得的增收成效,一边忙着手中的活计。

麦麦提·依明是南疆“短平快”项目的受益者之一。像麦麦提·依明这样依靠杏热风烘干房制干项目致富的百姓在南疆还有很多。

与传统制干方式相比,杏热风烘干技术使杏干品质得到明显提升,杏干在通过有关认证后可进入全国连锁超市以及高端市场,市场前景广阔。杏热风烘干杏价格也比传统杏干高了几倍,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收入明显增加。

皮山县阔什塔格乡吾勒巴格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15户,杏热风烘干房项目实施后,该合作社理事长亚森·麦托乎提申请建设了13座烘干房,烘制鲜杏78个批次273吨,烘制杏干58.5吨,其中一级品37.5吨,二级品21吨。亚森·麦托乎提算了一笔账:按一级品杏干40元/公斤、二级品杏干25元/公斤计算,毛收入达202.5万元。除去收购鲜杏,烘干房用电、煤、人工等成本,纯利润达123.6万元,合作社成员平均每户净收入超过8万元。13座烘干房一年就可收回投资成本。另外,合作社还收购本村鲜杏215.8吨,按2.5元/公斤(2013年0.8元/公斤)价格计算,村里杏农收入53.95万元。仅鲜杏,村民人均增加收入514元。为了提高烘干房运行效率,亚森·麦托乎提在烘制完鲜杏后,又开始烘制雪菊。

近几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民生优先、群众第一”,在民生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14年2月,自治区党委启动了“深化改革创新、聚力长治久安”系列活动,两年时间内计划投入8.88亿元,在和田、喀什、克州南疆三地州重点扶持一批符合当地特点、有一定基础、稍加扶持就能增加就业、促进百姓增收、社会稳定的“短平快”项目,杏热风烘干房制干项目也被列入其中。截至8月20日,南疆三地州1500座杏热风烘干房共烘制5820个批次,烘制鲜杏20046吨,烘制各类杏干4350吨。

自2014年2月份南疆“短平快”项目启动以来,涉及民族特色手工业、纺织服装、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皮革皮毛、维吾尔医药等10个重点产业,195个子项目在南疆大地落地开花。

近日,位于岳普湖的喀什正阳纺织有限公司的工人们正在车间热火朝天地工作。如今,该公司的一期5万纱锭纺纱项目已经建成全面试车了。

该公司总工程师刘波表示,一期5万纱锭纺纱项目建成全面试车后棉花需求量成倍增加,大大刺激了周边棉农种植棉花的积极性。棉农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而且带动当地300多人就业。

刘波告诉记者,缺少资金一直是制约公司发展的一大因素。但2014年该公司获得了“短平快”项目扶持资金。刘波还说,后期公司将计划建设二期5万纱锭纺纱项目。

如今,杏热风烘干房制干、纺织服装等一个个“短平快”项目在南疆迅速实施,那些潜在的优势资源逐步被挖掘出来,以后将会更大程度地造福于民。(王新红 骆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