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馕 诱惑不止一种

07.07.2015  02:59

 

            “一日不吃馕,两腿直打晃”,馕是新疆最寻常的干粮了,更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的传统食物。每一个馕铺,都燃着一个炭火不灭的馕坑――正是这种温度和炙烤的力量,使得小麦和土地的芬芳,缓缓散发出来,绵延成悠长浓郁的一缕焦香。火焰与泥土与粮食的融合,自然生成的气息,因而有人评价,馕是最接近粮食本质和原色的食物。
          在新疆的许多集市上,馕摆在任何角落都会惹人注目,十几种馕码成一溜子,形成一个小型的馕巴扎。天山南北,受地域气候物产多方因素影响,衍生出各种极具地方特色的馕。除了最普通的皮牙子馕,更有许多颇具创意的馕。        □文/图本报记者王素芬
          库麦其馕    产地:民丰、策勒
          外焦里嫩口齿香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那里的居民在烹制食物方面智慧独特,沙坑里就能烤出“库麦其馕”。
        先在沙子中挖个沙坑,用红柳枝点起熊熊大火。而在屋内,用羊肉丁、皮牙子和作料拌好馅,将事先发好的面,擀成锅盖大小的两个面饼,把肉馅严实地包裹在面饼间。此时,沙坑里的大火已熄,变成滚烫的草木灰。将大面饼径直放入灰里,并用周围的炭灰埋上,最后将沙子覆盖了厚厚一层。大约半个钟头,库麦其就出炉了,从沙中一扒出,就升腾起一股麦香,依稀的浮灰下,面饼焦黄鲜亮。
          对待一个烤熟的馕,人们颇有仪式感:一般由年轻人捧着库麦其,家中长者走上前庄重地俯身,认真地将库麦其表面剩余的草木灰和沙子吹掉。切好的库麦其,拿起一块一咬,外壳焦脆裹着麦香,里面的羊肉香嫩无比。
        千百年来,这些沙漠居民家里没有锅,就用这种炭烧沙埋的方式烹制各种食物。过去,库麦其是主食,人少烤小饼,人多烤大饼。现在,库麦其只在重大节日或家中来了客人时才做。
          恰皮达馕    产地:柯坪
          松软筋道薄如纸
          别处的馕论“”数,而柯坪的馕要论“”点,其薄如牛皮纸,拿起要卷着吃。这种馕叫“恰皮达馕”,即薄皮馕。
          想要做出好的恰皮达馕,和面时,除了盐,不放任何辅料。发面后烤制时,先要擀出直径约50厘米的薄面饼,打馕人持长柄刷往馕坑内壁洒盐水,接着一手执馕托,一手将面饼转开,匀摊在馕托上,看准时机,进坑!面饼又大又薄,馕坑内壁又有弧度,这就要求拍馕要迅速、力道恰好,稍有不慎,面饼就毁了。
          20多秒出坑,薄皮馕熟了!把花大的置于最上面,所谓“”是指面饼被烤制出的深色圆圈,既美观,也是对粮食的尊重。卷起咬一口,很松软嚼劲儿十足,散发着天然麦香,而它最好的搭档,是清炖肥羊肉,卷裹至饼中,肉汁渗进馕饼,香而不腻。
          柯坪馕缘何如此独特?原来,柯坪县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柯尔塔格山南麓,七成面积为荒漠、戈壁、山区,水资源严重匮乏。自古以来,当地牧民追逐水草,总是要走很远的路,而传统的厚干馕难以下咽,薄皮馕则在柔软中蕴藏了些许水分,吃起来要美味得多。打好的薄皮馕,用布包上极耐贮存,携带出门吃个十天半月也不坏。
          恰皮达馕能考证的历史达两三百年,2008年还被列入了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恰皮达馕,有文化和历史的馕。
          杂格尔馕    产地:墨玉
          糯香养胃有嚼头
          在和田地区墨玉县,有一种苞谷馕。它外表金黄,看似干硬,吃起来糯香有嚼头,似乎还混合着某种馅料,而且一点儿也不干。其中,揉入了大量皮牙子、胡萝卜或南瓜,面具有了活性,改变了苞谷本身粗糙质感,当地人喜欢称之为“杂格尔”。
          杂格尔好吃,秘诀在于水磨苞谷面。在墨玉,有28盘水磨专门磨制苞谷面。水磨苞谷面,与机器磨的味道不一样,据说对糖尿病人很有好处。其早已名声在外,外地人常托人来水磨房买苞谷面。
        在当地,一直盛传吃苞谷馕能养胃。研究学者认为,和田地区之所以长寿老人多,因其饮食有规律,不挑食,以粗粮(主要是玉米面)为主,粗细(粮)搭配。粗粮富含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除了纯天然的水磨苞谷面,杂格尔中的皮牙子能软化血管,南瓜可预防和治疗因胆固醇过高引起的动脉硬化。杂格尔在无意间折射出和田人的生存智慧。
          如今,杂格尔虽不再是主食,却被当做养生食品,平日吃来打牙祭,回味悠长。
          青稞馕    产地:叶城
          柔和丝滑味清甜
          在新疆,青稞以新疆人最熟悉的“”的面貌出现。在“昆仑第一城”叶城县,许多乡村海拔高,无霜期短,仅适宜种植青稞、大麦、土豆等作物。当地人因地制宜,以青稞面打馕做主食。各种馕中,青稞馕虽“卖相”偏青黑、价格略高,却最受欢迎。青稞馕柔和丝滑,有股天然麦香,细细回味还有一丝清甜。
          特殊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使青稞营养成分更多、药用功效更好。它不但富含矿物质、维生素、黄酮等活性物质,尤其引起全世界关注的是,它还富含功能奇特的营养素β葡聚糖。原本,青稞馕仅是大山深处居民的日常食物。如今,它已走进了县城,成为保健食品,不少外地游客尝鲜之余,还会带回一摞作为礼物与亲友分享。
          白高粱馕    产地:托克逊
          酥脆醇香口感佳
          托克逊的瓜甜,托克逊的白高粱馕也很有特色。这种四角馕,形似绽放的莲花,其原料为白高粱。较之外貌相似的苞谷馕,白高粱馕少了一分粗糙、干硬,取而代之的是酥脆之感。
          白高粱馕做成四角形,是因为一个高粱馕重量达300多克,若火候稍欠,就会夹生。于是,当地人烤馕时,用刀在面团上切个十字。经过烘烤,切开的十字从中心开裂,犹如绽放的莲花,从表层到内里约一厘米的部分均烤成了金黄色。
          托克逊是新疆唯一大面积种植白高粱、全国唯一广泛烤制白高粱馕的地方。白高粱面比红高粱面有黏性,口感也强于红高粱,但烤这种馕依然离不开一定比例的面粉,最高不能超过20%,否则就会影响白高粱的醇香。
          而那些远道而来的游客,则将白高粱馕作为经济实惠的特产,馈赠亲朋好友。今年3月,在托克逊县举办的第三届杏花节上,长70厘米、高30厘米的超大白高粱馕卖出了9800元的“天价”。
          艾曼克馕    产地:库车、沙雅、新和
          香脆可口个头大
          艾曼克馕又被称为库车大馕,直径约为五六十厘米,中间薄,边沿略厚,上面撒有洋葱和黑芝麻,并绘有花纹,口感香脆可口,大小可与轿车车轮一比,号称馕中之王。
          库车大馕远近闻名,并非仅仅因为大,还因为它好吃。当地打馕匠的秘诀有二,其一是用老酵头发面,发面时间既不能长又不能短,要恰到好处;其二,用杏树枝、红柳枝作为燃料,果木枝在燃烧过程中散发出独特香气。二者共同造就了库车大馕的独特口感。
          在库车的每一条老街巷中,准保藏有一两家打馕世家,巷子里的居民都是吃这家的馕长大的。对于库车人而言,大馕就是家乡的代名词。
          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的库车大馕,早已成了到库车不得不吃的特色美食,还飞进了肖开提的歌曲《新疆馕》中――“新疆馕啊美名扬,脆酥焦黄香味长,艾曼克是馕中王,大如车轮是库车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