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畜牧业转型升级路径探析:找准支点发挥杠杆效应

08.06.2015  14:33

新疆畜牧业发展的客观形势,要求必须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由非专业化养殖向专业化生产、由初级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加工型、由数量扩张向提质增效、由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

而“四良一规范”综合配套措施,就是新疆从关键环节入手,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杠杆和支点。

2015年6月3日至4日,为期两天的北疆及东疆畜牧业生产“四良一规范”观摩培训班在博乐市和塔城市召开,这是新疆继2014年11月在喀什地区召开南疆畜牧业生产“四良一规范”现场会之后,第二次组织大规模现场会推进“四良一规范”综合配套措施。

    4月16日,叶城县洛克乡农民在畜牧产业园饲养育肥羊。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牛羊产业的政策激发了新疆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性,叶城县近几年投资过亿元建设畜牧养殖产业园基地,吸引农牧民发展畜牧业。截至2014年底,该县建立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合作社76个,入社成员1293人;培育畜禽专业养殖大户19088户。

    新疆日报讯(记者王永飞 朱明俊摄影报道)

    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为什么要这样大力度推进畜牧业“四良一规范”综合配套措施?

    统计数据显示,新疆肉类、奶类产量分别从1978年的9.65万吨和4.5万吨,增长到2014年的148.72万吨和147.53万吨,分别增长15倍和近33倍;蛋产量从1985年的4.29万吨,增长到2014年的30.52万吨,增长了7倍。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新疆畜牧业与国内外畜牧业发达地区相比,普遍存在生产成本过高、投入产出率和比较效益偏低、缺乏竞争优势等突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畜牧业进一步发展。”自治区畜牧厅党组书记张志恒说。

    自治区畜牧厅畜牧处副处长卫新璞介绍,从品种来说,新疆养殖的羊主要为地方品种,大部分具有尾脂比较大,产肉量不高等缺点;新疆养的牛,地方品种与从国外引进的优良品种相比,无论是活种还是产肉量都要低50%左右。

    圈舍建设存在两个误区,一种是认为圈舍无关紧要,建设传统的极为简陋的圈舍;另一种是一些企业不结合实际,搞形象工程,不仅不实用,还造成浪费,增加生产成本。

    “在饲草料的喂养方面,新疆牧民普遍的饲喂方式是有什么喂什么,而不是从动物的营养需求出发,牲畜需要什么喂什么。”卫新璞说。

    在饲养管理的方式方法上,“只要牲畜活着就行,很粗放,没有做到精细化管理。

    规范化防疫的意识就更差了,“存在侥幸心理,不发生疫病就麻痹大意。防疫工作不统一、不规范,结果一出现疫病就造成断崖式的损失,为了省钱吃了大亏。”卫新璞遗憾地说。

    同时,新疆的畜产品生产成本过高,正持续面临着国际和国内市场,同类畜产品优质、低价的强有力竞争。

    “我说的生产成本是全成本的核算,要计入各类原料、燃料和动力投入,繁殖母畜的饲养管理,圈舍及机械设备的折旧,劳动力定员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本。这样算下来,以现有的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生产销售畜产品,投入产出肯定是倒挂的。如果大量养殖场(户)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在亏损的边缘挣扎徘徊,将来新疆畜牧业发展的规模和空间只能越来越小。”张志恒不无忧虑地说。

    过去那种拼资源消耗和盲目追求产量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粗放型生产经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新疆畜牧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

    转型初见成效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资料显示,各种因素对促进畜牧业生产的贡献率中,遗传育种占到40%,营养饲料占到20%,饲养管理占到20%,疾病防治占到15%,其他因素占到5%。

    “我们之所以加强畜牧业生产‘四良一规范’综合配套措施推广和应用,就是要抓住影响畜牧业生产水平最为关键的几个环节,综合施策促进畜牧业提质增效。”张志恒说。

    “四良一规范”指的是,统筹优良畜禽品种推广和培育、建设有利于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的圈舍、加快饲草产业化发展、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己的生产模式、多措并举落实规范化防疫工作。

    其实,“四良一规范”并不是新的概念,在新疆畜牧业生产实践中,这些概念早已存在。首次对这些概念进行系统化、理论化,并作为提高新疆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予以推动,则是在2014年11月份的南疆畜牧业生产“四良一规范”现场会上。

    卫新璞介绍,为推进“四良一规范”综合配套措施,新疆已做了大量工作。例如,争取国家的各种补贴,制定了《养殖户技术服务手册》和《养殖品种区域规划》,已经建立了畜牧业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对大畜、种畜佩戴电子耳标等。

    近年来,各地在推进畜牧业生产“四良一规范”配套措施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涌现出一批按照先进畜牧业理念发展的养殖公司,探索了一些值得思考和总结的经验做法。

    在品种选择利用方面,新疆汗庭牧元牧业股份有限公司从澳大利亚引进了4000多头纯种安格斯牛,一方面开展纯种繁育,始终保证纯种群体数量,生产高档牛肉。另一方面开展经济杂交,进行品种改良。通过屠宰测定,农牧民饲养新疆褐牛的屠宰率为52%—53%,净肉率为39%,而安格斯杂交一代的屠宰率可达62%,净肉率52%。

    关于圈舍设计,汗庭牧元的安格斯生产母牛采用的是露天散栏饲养,场区中没有圈舍,只有产犊圈、犊牛岛和露天饮水槽;生产高档牛肉的育肥圈采用的是标准化圈舍,满足舍饲静养生产要求;当地褐牛和西门塔尔牛采用露天散栏育肥的常规育肥方式。

    在良草供应上,近年来,各地对发展饲草料业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自治区已着手研究适时出台加快饲草料业发展的意见,并确定实施千万亩饲草料地建设工程,都将为新疆畜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保障。

    在良法方面,汗庭牧元公司的育肥场饲养的1000头各品种类型(西门塔尔、新疆褐牛、土种牛)、各生长阶段(犊牛、成年牛、带犊母牛)的牛,采用不同饲养方式(露天散栏饲养、舍饲圈养)。通过多措并举,汗庭牧元的母牛每天饲养成本可以控制在12元—13元,育肥牛每天的饲养成本在15元—16元,有效降低了饲养成本,提高了养殖效益。

    在规范化防疫方面,“我们高度重视防疫工作,除了免费注册的疫苗之外,公司还自费购买了一些疫苗,制定了防疫制度,凡人员、车辆进场必须消毒。”新疆大唐盛汇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泓燃说。

    加快转型任重道远

    “畜牧业发展不仅是一个生产问题,更是一个经济问题。作为畜牧业管理者和生产经营者,以后对每个畜牧业发展项目,都要像工业项目那样,从种、舍、料、法、防疫等关键环节,进行事前的可行性研究。”张志恒说。

    在优良品种推广和培育方面,要鼓励规模养殖场使用专用肉羊种公羊和多胎母羊开展经济杂交,充分利用杂交优势,提高个体单产、增加单胎产羔数。要引导农牧民淘汰劣质公畜和低产母畜,大力压缩非生产畜,不断调优畜群结构,利用有限的资源饲养区域范围内产肉贡献突出的地方优良品种。

    “在育种上,一方面要加大对本地品种的选育,提高本地品种的生产性能;二是要针对本地品种的缺点,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对本地优良品种进行改良。”卫新璞说。

    张志恒认为,要因地制宜、突出实用建设圈舍,良好圈舍的标准应该是通风透光、冬暖夏凉、经济适用、美观大方。

    南疆现在主要有农牧养殖户、规模养殖场(小区)及养殖园区等几种生产经营主体,其中农牧养殖户占有很大比例。针对这种现状,要研究设计经济实用、就地取材的圈舍,减轻农牧养殖户压力,同时可以引导农牧养殖户集中建圈、分户饲养、人畜分离,逐步实现合作化经营和规模化养殖。

    “我们提出的良舍,不能单纯地以造价作为衡量指标,不能说投入高的就是良舍,或者投入低的就不是良舍。而应该综合考虑单位造价、适用程度、使用期限、折旧费用以及这种圈舍对提高生产水平的实际效果等因素。近年来,我们在扶持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过程中,部分地州建设的圈舍堪称豪华,直接增加了畜产品的生产成本,影响到了产出效益,值得我们反思,要引以为戒。”张志恒说。

    在饲草的供应上,要树立“立草为业”的观念。在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今后单靠天然草地资源利用实现畜牧业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十分有限,新疆必须树立“种草养畜”的理念。

    “对于南疆来说,要想突破优质饲草不足这一制约草食畜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首先要扭转农牧民使用秸秆低营养、低水平养羊的意识和习惯。”张志恒说。

    另外,要争取各方面支持,建设一批高标准饲草基地。饲草种植高投入才能高产出,通过建立草业公司、草畜联营合作社等促进牧草规模化种植,采取土地合理流转、租赁发包等方式建立万亩以上优质牧草种植基地。

    还要从草种选择、整地播种、除杂施肥、收割贮藏及疫病防控等方面建立标准化操作规程。将平衡施肥和配方施肥技术引入饲草种植过程,转变过去饲草种植粗放的生产模式。

    所谓良法,就是饲养管理的方式方法,包括各项技术措施的集成应用,是把品种选择、圈舍设计、营养调控、疫病防控等几个要素有机组合起来,提高综合生产水平的过程。

    “在良法推广方面,今后的趋势是精细化管理,这涉及育种、妊娠、产羔、产犊等各个生产环节。

    新疆畜牧业转型升级,还要高度重视规范化防疫工作。“疫病对养殖户带来的损失,是断崖式的。在防疫方面的正确理念应该是,养大于防,防大于治。要高度重视养殖环节,只有要出健壮的牲畜,防疫才会见效。同时要重视事前的防疫,一支防疫针才几块钱,而一旦染上病并且扩散开来,将是毁灭性地打击,有可能血本无归。所以要重视防疫,并做到统一规范,步调一致。”卫新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