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法院首次试水“微信庭审”

01.04.2016  10:42
        3月31日,一起合同欠款纠纷案开庭,法庭上,原、被告席空无一人,审判席上法官和书记员低头拿着手机“”。什么情况?你别误会,这其实是天山区人民法院用“微信”审理案件。这也是全疆法院首次试水“微信庭审”。
        当日上午,在天山区人民法院小额诉讼法庭里,审理了一起原告王芳在乌市、被告李梅在上海的买卖合同纠纷案。
        据了解,本案原、被告都是“90后”女孩,被告李梅长期住在上海,对欠王芳购买服装货款4000元表示认可,但表示不方便回乌市参加诉讼。为方便当事人参加诉讼,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主审法官利用微信添加了双方当事人,并通过微信向李梅送达了诉讼文书,双方均同意法官采用“微信庭审”的方式开庭。
        近50分钟的庭审过程中,相隔千里的当事人通过“小额诉讼庭审微信群”对簿公堂,传送证据,发表诉求及答辩意见。主审法官、书记员则人手一部手机,全程“微信”审理诉讼。
        最终,欠款双方当庭达成调解,被告当庭向原告微信转账支付货款,此案以调解的方式即时清结。
        (应当事人要求,原、被告均为化名)
        □庭审现场
        庭审以“文字聊天”形式进行
        昨日,经主审法官同意,记者受邀进入了庭审微信群“旁听”了该案的审理。
        10时55分,书记员在“小额诉讼庭审微信群”发出了首条信息:原告王芳、被告李梅是否上线?庭审将于5分钟后正式开始,请双方当事人做好准备。
        随后,书记员按庭审程序,在群里用文字宣布了法庭纪律。之后,王芳和李梅使用微信小视频功能发送了本人实时影像。两名女孩站在镜头前的全身影像,原被告都对视频中当事人身份认可,法庭确认了双方的身份。
        11时,主审法官在群里宣布开庭。
        此后的庭审过程中,包括法庭调查、庭审举证、质证以及答辩、当庭调解等,均是按照传统庭审的程序有序进行,但全程采用文字表述,双方的证据材料也是当事人对原件拍照后上传,双方质证后均表示认可。
        最后,主审法官主持当庭调解。
        案件审理中,王芳上传了李梅打的4000元欠条,李梅对欠条表示认可,但对王芳提出的1000元违约金赔偿提出异议。
        “欠款该还,我愿意当庭转账支付原告全部货款本金,因经济能力有限,原告能否将违约金免除?”李梅在群里问。
        王芳说:“当初签合同时双方约定一周内付清款项,逾期将按千分之三计算违约金,违约金到现在有1000元。
        随即,李梅表示:“要是她愿意放弃违约金,我现在就可以把本金转给她。
        “既然被告能够当庭向原告转账支付货款,原告能否放弃违约金的诉讼请求?”主审法官询问王芳意见。王芳说:“要是当庭转账的话,我同意。
        约一分钟后,李梅将微信转账4000元的截图发送至微信群,法官询问王芳“原告是否收到货款?”王芳表示:“收到了。
        11时45分,主审法官宣布本案已即时清结,现在闭庭。本次庭审笔录将以截屏的方式打印后附卷存档。
        (本报记者饶俊华 通讯员雷菲菲)
        □法官点评
        今后将继续完善微信庭审
        庭审结束后,此案双方当事人在微信群里也接受了记者的语音采访。
        原告王芳说,在立案时,她就知道李梅不在本市,她以为案件需要邮寄或公告的方式送达诉讼文书,拿上案款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没想到法院还能通过微信进行庭审,坐在家里就把官司打了,不用来回往法院跑了。从立案到拿上案款只用了三天时间,调节结果我很满意。
        对于“微信庭审”,被告李梅表示,目前自己在上海,法官通知她开庭时,考虑来回的交通费几乎要超过案件的欠款,她无法出庭应诉。“没想到法院用微信庭审帮我实现了异地应诉,挺好的。
        案件主审法官介绍,本次利用微信庭审,做到了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并存。微信庭审的灵活性是法庭开庭无法比拟的,顺应了互联网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不过微信庭审选择案件上还有一定局限,仅适用于案件事实清楚、当事人对基本事实和证据无争议的小额诉讼案件。微信庭审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今后将继续完善提升,比如开通微信视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