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届新疆新闻奖(报纸部分):主题重大 采访深入 写作精细

09.09.2014  12:02

第24届新疆新闻奖(报纸部分)获奖作品归纳起来,具有主题重大、采访深入、写作精细三个方面的明显优势。

一、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新疆日报长篇评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疆的光辉实践》,从社会主义本质、改革开放、民族团结、党的建设等方面,深刻论述了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美好新疆的道理。新疆经济报长篇通讯《三年之路》,全面系统地梳理了自治区党委按照中央精神,始终以创新精神来部署和推动工作的历程,以及一系列科学理念催生的丰硕成果。这两篇重点稿件,均刊发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三周年前夕,主题重大鲜明,结构完整清晰,事实充分有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均被评为特别奖。

在这次获奖的作品中,反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反对“四风”、反恐维稳、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等重大主题的稿件,不仅所占比重大,而且获奖档次比较高。如新疆日报的通讯《张春贤住乡考察》、新疆经济报的评论《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教材》、阿克苏日报的消息《沙雅公车贴“身份证”》、克拉玛依日报的评论《剥掉“四风”的“美丽外衣”》、喀什日报的通讯《灿若夏花 美如胡杨——追记处置“4·23”严重暴力恐怖案件牺牲的基层干部》、伊犁日报的通讯《杏乡有支老干宣讲团》、都市消费晨报的系列报道《聚焦丝绸之路经济带》、今日新疆杂志的通讯《丝绸之路在舞动》等均获评一等奖。

从参评的稿件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各报在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宣传的同时,对精神文明的建设、重大典型人物的宣传也予以充分重视,内容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疆精神,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等方方面面。其中获得一等奖的作品就有:新疆经济报的消息《新疆学子为江城交上“诚信答卷”》、巴音郭楞日报的通讯《一个娃 两个爸 三个妈》、兵团日报的通讯《“宁可团场被淹,也要保住英阿瓦提乡!”》、石河子日报的通讯《母爱,穿越血缘坚守》、北疆晨报的通讯《张飚:冤案平反是维护了法律尊严》、新疆法制报的系列报道《“新疆雷锋”阿不力孜的道德高地》等。相比之下,有些稿件使人感觉时代特色不浓,分量不够,自然就难以入选了。大批反映自治区工作重点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重大事件的报道获奖充分说明,我区媒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指导思想是明确的,采编人员直面重大主题,报道重大新闻事件,讴歌先进人物,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上下了功夫,取得了可喜成绩。

二、策划到位,采访深入。

有些稿件之所以落选,是因为该交代清楚的事实没有完全交代清楚,该更深地挖掘的新闻价值没有充分挖掘出来,这与策划是否到位、采访是否深入有很大关系。而一些得到众口称赞的作品,恰恰是精心策划、深入采访的结果。

去年9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亚访问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23日至24日,第四次全国对口援疆会议强调要抓住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史机遇,深入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张春贤书记指出“新疆要当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主力军、排头兵”。9月29日至10月21日,都市消费晨报在全疆甚至全国媒体中率先推出7期《聚焦丝绸之路经济带》系列报道,专访一批区内外专家学者,诠释这一构想对全国尤其是新疆的重要意义,探讨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着力与作为,为统一思想、理清思路,动员更多的职能部门、企业、有识之士积极参与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来鼓与呼。评委一致认为,该系列报道启动迅速、目标清晰、主题鲜明、版式统一,是策划先行、准备充分、采访深入、论述权威的精品佳作,被评为系列报道一等奖。

系列报道共两个一等奖,另一个是新疆法制报的《“新疆雷锋”阿不力孜的道德高地》。该报道的成功,同样来自于策划的到位、采访的深入。2013年7月至8月底,近2个月的时间里,记者辗转乌鲁木齐、和田两地,对阿不力孜进行全面深入的采访,先后走访儿童福利院、养老院、武警消防部队等处,广泛与阿不力孜的救助对象、家人及朋友深入交流,挖掘出大量生动素材,其采访笔记就达5万多字。在此基础上,精心提炼主题、推敲文字、四易其稿,最终围绕见义勇为、倾力慈善、自强不息、爱国拥军四个方面,生动刻画了“新疆雷锋”阿不力孜有血有肉的闪光形象,通过解读模范人物的精神世界,展现其“道德高地”,突出了典型的时代意义。

这样的例子在其他体裁的作品中也很多。如哈密开发报记者在采访哈萨克族守边牧民时,白天与牧民一起跟着羊群走,晚上打着地铺睡,和牧民一起吃干馕、斗风沙,历经整10天,在那230多公里转场路、数十公里的边境线上,深切地感受到了牧民转场生活的艰辛纯朴,感受到了他们在界碑下、边境线上的浓浓爱国情。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亲身经历,记者才理解了一条看似平凡的路上,竟有着这么重的历史使命和价值,才理解了几代守边牧民几十年生死坚守的崇高精神。当思想升华、感情流淌时,一篇主题深刻、感人至深的报道就产生了。这篇题为《漫漫转场路 浓浓戍边情》的通讯,被评为二等奖。

以上例子充分说明,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新闻作品才能真实、鲜活、感人。

三、字斟句酌,精写细编。

获奖作品在写作上大多字斟句酌,精写细编。如新疆日报长篇评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疆的光辉实践》,从策划设计、组建写作班子到最终定稿历时一个多月。期间写作组成员多次集体研究论证,提炼主题、梳理结构;然后分头收集论述素材,集体讨论材料的取舍,再明确分工完成初稿;之后又经过多次集体讨论,广泛征求意见,提炼补充;再由部门主任汇总统稿、加工完善,最后经社领导精心审改才付印。又如都市消费晨报记者在采写获奖通讯《妹妹11年背着姐姐考进大学》的过程中,为了近距离观察姐妹俩的生活、学习情况,从大学开学报名那天起,与姐妹俩相处一周,与姐妹俩及其老师同学深入交流,掌握了大量生动的细节,写出了1万多字的初稿。但记者并没有急于发稿,而是精心打磨,紧扣主题取其精华,删繁就简、精炼文字,最终压缩到2700多字,成为精品。

在参评作品中,有些稿件本身写得还可以,但标题制作马虎,甚至出现不准确等硬伤,影响了稿件的入选。许多优秀作品则往往从“”做起,标题、导语就很精彩,把人吸引住了。如巴音郭楞日报获一等奖的通讯《一个娃 两个爸 三个妈》,标题就勾起了读者的阅读愿望,且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率感,并十分贴切。文章一开头就用几个很短的自然段设置了悬念,使人急着往下看。这是记者在“走转改”活动中奔赴地处边远的且末县农村采访时获得的线索,随后连续数天深入挖掘素材,仅核对事实就走访各方人士20余人,稿件经逐字逐句斟酌、修改5次才定稿。

类似的例子很多。实践证明,凡精品佳作都是经过精心打磨、在写作上下了苦功的。当然也有另一种情况,稿件主题很好,只因写作不够严谨而痛失了获奖机会或被降低获奖档次,我们当从中吸取教训。

新闻奖的评选被新闻界称之为“导向的导向”。我以为其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题材导向、作风导向、写作导向等方面。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那些好的作品,向主题重大、采访深入、写作精细的方向去努力,尽可能多出精品。

要说有什么不足之处,评委们一致认为,消息仍是我们写作上的弱项,这个老问题不仅没有根本改变,且有越来越弱化的趋势。每年申报参评作品中消息的比重越来越小,尤其是真正能使大家眼睛一亮的短新闻难得一见。不少新闻单位热衷于抓大透视、大系列,在消息上下功夫不够。对于重大题材、重大典型的报道,基本采用通讯形式,认为写消息不过瘾,没深度,分量轻。可以说,对消息的认识并没有完全到位。此外新闻贵在新,要求鲜活,而参评作品中真正的昨日新闻还不多。有些消息的写作也不够讲究,不像写通讯那样精雕细刻,反复推敲。评委认为,很有必要继续呼吁重视消息,尤其是现场短消息的写作。希望各报下大力气主攻消息,努力把弱项变为强项,牢固树立消息在报纸上的主体地位。愿新的一年能涌现出更多的消息精品。(黄元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