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改善民生综述:看得见摸得着感受真

25.09.2014  12:15

图/资料片

        新疆都市报讯(记者王锡强报道)2010年5月17日至19日,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从这一年开始,我区连续实施了“民生建设年”活动。2014年5月28日至29日,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民生建设年”活动已连续实施5年。

        5年来,“民生建设年”活动改善了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解决了实实在在的问题,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于民,天山南北发生巨变。

        理念:民生优先 施政方向

        9月18日,阿勒泰地区青河县查干郭勒乡萨尔布拉克村村民库尔克木别克走出家门,红顶白墙的房子和院里高高飘扬的国旗,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精神。漂亮的新房是乡里专门拿出23万元为守边的库尔克木别克建的。库尔克木别克说:“我每个月拿工资,现在又给我盖房子了,暖气有,电也有,井水也有,我觉得巡边是个幸福的工作。

        萨尔布拉克村距离边境线4公里,被称作中蒙边境第一村,村民素有守边的传统。2012年,国家边境扶贫项目为这个村新建了45套新居,以前散居的村民绝大部分集中定居在了距离边境线4公里的新村,护边的牧民过上新生活。

        连续5年的“民生建设年”为各族人民群众送上了民生“大礼包”,除了连续多年实施的安居富民、定居兴牧、住房保障、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提升工程等“大动作”外,还有一系列以改善群众生活质量、保障教育、控制市场物价等在内的细节动作。

        民生问题一头连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问题,一头牵着党的执政方略。对于新疆发展民生和改善民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说:“要突出改善民生,着力把创先争优办成群众满意工程。新疆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群众第一、民生优先,把大力推进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的重大民生工程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工作落脚点,加快解决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紧迫的现实问题。

        张春贤指出,长治久安的基础是民心、民安、民富,要进一步解决各族人民所思所想、所需所盼的实际问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真。

        自治区连续5年开展“民生建设年”活动,是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的重要标志,是热爱新疆各族人民、解决各族人民所思所想、所需所盼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干部转变作风、贴近基层、服务群众的重要标志,是促进民族团结、创新执政理念、丰富执政实践、提升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

        行动:民生工程 惠及于民

        9月21日一早,家住乌市珠江路三建大院的退休工人杨艳萍走出家门,来到离家不到百米远的蔬菜直销点,买到了土豆、茄子等几样蔬菜。“土豆一块五一公斤,茄子三块钱一公斤,不贵还很新鲜。”杨艳萍说。

        不仅仅是菜篮子、储备肉,还有安居富民、定居兴牧、住房保障、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群众生活质量改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提升、教育保障、现代文化引领、援疆民生工程……一项项,一桩桩,民生工程项目涉及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1184亿元、1671亿元、1981亿元、2237亿元,2010年到2013年,自治区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逐年加大,分别占当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69.7%、73.2%、72.8%和73%。2010年到2013年,自治区用于民生建设的财政资金累计7073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72.4%,年均增长24.4%,民生工程得到了自治区财政的全力保障。

        就业:2010年至2013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02.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教育:自治区实施了教育保障工程、学前双语教育工程、职业教育帮扶工程3大类、12项教育重点民生工程,2010至2014年,共落实资金313.02亿元。

        安居:截至2013年12月,我区累计落实中央预算内投资31.9亿元,提前两年落实到位,已完成游牧民定居8.04万户。

        医疗:2009到2013年,国家、自治区累计投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17.4亿元,用于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新农合参合农牧民从2010年的1019.03万人增加至2014年的1118.12万人,参合率达到99%。

        社会保障:5年来,我区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增加了925万人次,增长72%,速度之快、受益之多,前所未有。

        援疆民生工程:2010年到2013年共安排住房、教育、就业、卫生等民生建设项目1994个,投入援助资金267亿元,占援助资金总量的74.6%。

        ……

        自治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实施惠民富民政策,不断加大对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实施的重点民生工程项目由2011年的22类80项,增加到2012年的25类90项、2013年的25类100项,2014年则达到25类150项,承诺的重点民生建设全部如期兑现,全疆各族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如此覆盖广、力度大、效率高的民生建设,在新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新疆社会科学院院长吴福环这样评价。

        正是在“民生优先、群众第一、基层重要”的执政理念指导下,我区各地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得到不断推进,一个又一个民生项目得到落实,各族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实惠。民生工程成为赢得民心的工程,民生建设的普惠阳光照射到每个角落。

        未来:民生改善 幸福起航

        9月17日,博州公安局住博乐市崩很特村工作组成员,来到村委会主任合力力的玉米地,帮助他采收了15亩玉米。由于村里工作繁忙,合力力无法顾及家中的田地,博州公安局住村工作组得知后,组织工作组成员帮他秋收,使他有更多的精力处理村里的工作。看着地里的玉米一车车地往家运,合力力激动地说:“工作组帮了我大忙,谢谢!

        “好人要让基层干部去当,好事要让基层组织去办”。今年开春,我区启动了20万干部下基层工作,开展了“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首批7万名从自治区各大厅局委办选派的机关干部,以及地州、县市的干部目前已进村入户半年多,与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唠家常、解难题。

        这只是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为改善民生采取的其中一项措施。

        今年我区开展的第五个民生建设年活动,将投入616亿多元,实施25类150项重点民生工程项目。民生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成为科学发展的过程,民生工程成为促进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成为基层干部提升执政能力、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

        如何实施好今年的重点民生工程项目?张春贤要求,要发挥好地方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和地方及各部门的职能作用,把实施民生工程项目和开展自治区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和万名机关干部下基层活动结合起来,认真开展工程绩效评估,不断总结实施经验,确保每一项民生工程都立竿见影、群众满意。

        民生改善正凝聚2200万新疆各族群众参与到幸福美好的家园的建设中来,让各族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