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实施以工代赈30年 惠泽天山南北

25.11.2014  12:08

防渗渠流淌着欢乐的歌、柏油路传递着幸福的笑。当和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以工代赈工程给老百姓带来切切实实的利益时,百姓们为项目送去了牌匾,伸出了夸赞的拇指。

这是一项关乎百姓幸福的工程,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生动体现。

2014年,国家安排新疆以工代赈资金达3.48亿元,涉及全疆8个地州的35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这只是新疆实施以工代赈项目30年的一个缩影。

30年前,新疆以工代赈工程拉开建设大幕。30年后,这项事业惠泽天山南北。

如今,从雪山到沙海,从大漠到绿洲,行走在新疆16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我们欣喜地发现,以工代赈项目带来的乘数效应正不断放大,以工代赈项目收获的累累硕果,正温暖着边疆各族儿女的心,也激励着各族儿女紧锣密鼓奔小康的步伐。

以工代赈成就辉煌

30年风雨,30年辉煌。当我们用审视的目光,回望新疆以工代赈30年走过的历程,你会发现,在国家的总体部署和大力支持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的奋发努力下,这项惠泽百姓的民心工程,始终以贫困农牧民增收致富为己任,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特色产业扶贫,发挥劳务报酬政策增收优势,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变救助式扶贫为参与式扶贫,使项目区贫困面不断缩小,项目区百姓收入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越来越足。

自治区发改委主任、援疆办主任张春林说,以工代赈项目实施以来,国家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全区累计落实国家补助以工代赈资金86.74亿元。在贫困地区建设了一批具有典型、示范带动效应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高了贫困乡村综合发展能力,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贫困地区农牧民收入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83年的193元,提高到2013年的5814元,增加了5621元,增长了30.1倍,年均增速达12%,累计帮助580余万扶贫对象提高收入、摆脱贫困。

水是生存之需、发展之脉。30年来,新疆以工代赈紧紧把脉事关项目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关键项目——农田水利建设工程,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为目的,通过修建引水渠、渠道防渗改造及附属水利设施建设,相继建设了一大批水利重点工程。新建、改建防渗渠18874.7公里,排碱渠1046公里,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450.6万亩,实施高效节水面积68.5万亩,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田灌溉引水能力,缓解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减轻土壤盐碱化,有效促进了农业较快发展。

英吉沙县英叶尔干渠防渗工程、岳普湖县解放干渠防渗改建工程、策勒县战斗渠节水改造工程……在南疆,几乎每条防渗渠的建设都有以工代赈的烙印。

要想富先修路。30年来,新疆以工代赈紧紧围绕这一思路,以农村公路“畅通富民”工程为依托,实施县、乡、村道路建设,围绕贫困地区县、乡、村间的路网建设,有重点地支持其他资金难以覆盖的特别是偏远山区、荒漠边缘贫困乡村的道路建设,修建县、乡、村沥青路7186.9公里,沙砾路6566.5公里,各类桥梁1851座以及一批防护和配套工程,提高了通达深度和路网密度,改善了通行条件,保障了物流通畅,方便了当地农牧民出行和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促进了贫困乡村的物资流通。

定得下、稳得住、能致富”是广大农牧民的普遍心愿。30年来,新疆以工代赈以发展现代畜牧业为引导,不断推进畜牧草场工程建设,大力实施人工草场建设、天然草场改良以及农村舍饲等工程,推进克州25万亩饲草料基地等工程建设,新建和改良草场242.4万亩,青贮窖19554座,棚圈10856座。贫困地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牧草产量和草场载畜量增加了,肉、毛、奶等畜产品产量和商品率提高了,广大农牧民“定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的心愿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产业是保证项目区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是支柱,是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30年来,新疆以工代赈资金的绝大部分都重点向南疆三地州倾斜。特别在围绕贫困农牧民脱贫增收致富方面,以工代赈立足于产业扶贫,重点发展贫困地区名、特、优、新等农产品,提高土地质量和产出率,推动贫困地区特色林果业发展,农业生产效益显著提高,特色产业已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通过实施农田综合治理工程,和田地区石榴、核桃、大芸,喀什地区巴旦木、西梅、色买提杏,克州木纳格葡萄等特色林果业规模效益已形成,品牌享誉全国。”张春林自豪地说。

在和田地区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数千亩人工栽种成林的红柳迎风摇曳。这些红柳不仅是沙漠和绿洲之间一道防风挡沙的绿色屏障,而且还是名贵中药材大芸的生产示范基地。

村民买买提·哈斯木说,去年,光人工种植红柳大芸一项,他们全家人均收入就增加了60元。像奥依托格拉克乡一样,于田县托格日尕孜乡、阿热勒乡、阿日希乡、达里雅布依乡都开始大面积种植红柳大芸。近几年,这几个乡的农民都发了“大芸财”。如今,大芸产业已占于田县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而撑起这半壁江山的“基座”正是以工代赈项目。劳务报酬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新疆以工代赈项目建设过程中,认真落实以工代赈劳务报酬政策,最大限度地使用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

我去年参加以工代赈防渗渠项目的建设,挣了近万元。”“前年帮助村里平整土地,建设基本农田,一个夏天挣的比外出打工都多!”“在建设以工代赈项目的时候,我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还能得到收入。”在以工代赈项目现场,这样的声音比比皆是。

自2001年开始,全区累计发放劳务报酬37352万元,务工群众达150余万人次,为贫困地区提供了大量的短期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务工群众的劳务报酬收入占其年均纯收入的近20%。”自治区发改委以工代赈处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