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女孩刘艳玲:我最美好的回忆在团场

26.01.2015  19:19

刘艳玲和她在河北的学生们。(本人提供)

    新疆都市报讯(记者叶晓敏报道)“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融化灌农庄,来来来来……”一首耳熟能详的新疆歌曲如今在河北廊坊第九中学成了老师和同学们都喜爱的歌曲。

    23年前,生在新疆、长在新疆的刘艳玲离开了在塔城的新疆建设兵团农九师166团,到河北廊坊市第九中学继续做了一名生物老师,从此,那里的校园里多了一首地道的新疆歌曲,也多了一支颇具民族特色的新疆舞蹈。

    而那里的同学们也因为这样一位爱唱新疆歌、爱跳新疆舞的刘艳玲老师,爱上了生物课。

    边疆热土度过青春岁月

    今年,已有50岁的刘艳玲跳起新疆舞来依然身姿轻盈、俏皮可爱,脸上那种热情洋溢的表情与眼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我每次跳舞,都希望通过舞蹈把新疆人好客的精神、质朴的风土人情表达出来,让他们了解新疆的美好。

    刘艳玲告诉记者,她在162团上小学时,非常热爱艺术,在学校里,受艺术氛围的熏陶,喜欢上了唱歌跳舞,而且总有哥哥姐姐给她教授舞蹈技艺。

    “他们都特别好,对我的帮助很大,我到现在都记得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刘艳玲说。尽管当时她们的教室十分简陋,窗户是用报纸糊的,也没有门,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教师们也十分敬业。

    “我上一年级的时候就会唱歌颂祖国的歌了,唱得也好听,老师同学常常夸奖我。每逢‘六一’儿童节,我都会参加表演,我的舞蹈和唱歌基础都是在兵团打下的。”刘艳玲告诉记者。

    长大以后,在162团的安排下,刘艳玲到安徽淮南接受了两年的教师培训,回来后,与一起接受培训的老师们在166团场中学任教。那时大家年轻,一个个奋发图强,希望带出一批优秀的学生。

    “那时,塔城一下大雪就会封山,但孩子们都会从很远的连队里步行来上学,看到他们就会想到自己的求学之路,所以,我下定决心要把孩子们教好。”不知不觉中,刘艳玲在团场奋斗了6年。

    “我们那时确实很艰苦,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都不高,但我们一直坚守岗位。直到1992年,我因工作调动,离开了团场,但我的青春岁月和最美好的时光都留在了那里。”刘艳玲说。

    刘艳玲离开新疆的那一年,正值27岁。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刘艳玲的爷爷辈是第一批来兵团、并扎根兵团的河南知青,爸爸妈妈也一直服务于兵团建设,如今刘艳玲的父母已从兵团退休,跟随子女迁居北京居家养老。

    离开新疆总不忘新疆

    “我要回去,新疆的天空多蓝,你看这里总是雾沉沉的。我的朋友们也都在新疆,我回去才能开心。”每当听到父亲打电话给自己诉苦时,总是会勾起刘艳玲再次回到新疆生活的渴望和冲动。

    在河北廊坊生活后,刘艳玲在那里成了家,还有了一个儿子。每次家人想念新疆时,全家人就会找一家正宗的新疆饭馆,炒面、拌面、大盘鸡、抓饭、烤包子、烤肉都要吃全了,这顿饭才算结束。

    刘艳玲为了让身边的同事也能尝到新疆美食,不仅自己动手做带给他们吃,还会带着同事到新疆饭馆用餐。

    而刘艳玲的同事到新疆旅游后,总会对新疆的美景赞不绝口。

    亲眼看到校舍变化“惊呆了

    “2013年暑假,为了参加老同学聚会,我回了一趟塔城,看到以前工作的学校,我惊呆了,变化真的太大了。”刘艳玲兴奋地说。

    看到162团中学的校舍从平房、楼房到综合楼,从水泥黑板到智能白板,从满是尘土的操场到标准化场地的铺设,从课本教学到多媒体课堂,刘艳玲感慨万千。

    见到老同学们充满激情的精神面貌,刘艳玲知道,他们在这里生活得很好。

    “看到这里的变化,说句实话,我还真有点后悔离开新疆了呢。”刘艳玲说,无论她在哪里,一定会在自己的教师岗位上继续发挥兵团人吃苦耐劳、扎实勤恳、团结互助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