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吐鲁番坎儿井消亡速度有效减缓

27.07.2015  14:14
  新疆吐鲁番的“地下运河”坎儿井消亡速度如今明显放缓,已加固维修的坎儿井出水量有不同程度增加,平均增加比率超过30%。

  眼下,素有“火洲”之称的吐鲁番气温已连续十余天超过40摄氏度,地表温度甚至一度达70摄氏度,让人难以忍受。但从当地坎儿井博物馆盘旋而下,阵阵凉意从下方袭来。下到离地表近7米处,一条坎儿井的暗渠豁然呈现眼前,这里水流潺潺,气温不超过30摄氏度。

  暗渠的水从一个低矮的洞口缓缓流出,清澈异常。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走进新疆”采访活动的中外记者,品尝了直接从坎儿井舀取的水后,都大赞清凉可口。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条坎儿井暗渠从洞口往前延伸达7公里长,直抵火焰山下。

  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和蓄水池(涝坝)组成,是荒漠地区利用地面坡度无动力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特地下水利工程。新疆的坎儿井总长度曾达到5000多千米,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新疆的坎儿井绝大多数集中在吐鲁番。

  吐鲁番大量兴建坎儿井,和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紧密相关。吐鲁番天气酷热干旱,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但吐鲁番盆地北有博格达山,西有喀拉乌成山,南面地势低,每当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这也是为什么吐鲁番干旱少雨,却盛产水果的重要原因。

  吐鲁番市文物管理局局长王霄飞告诉新华社记者,当地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明代以来陆续修建,在上世纪50年代末吐鲁番有水坎儿井曾高达1200多条,此后,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和大力发展机电井,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加上年久失修、淤塞情况严重等原因,导致大量坎儿井因失水而被荒弃。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显示,2009年时,吐鲁番1108条坎儿井中仅剩下278条有水,并呈现密集程度高、病害种类多样、消亡速度持续加大的特点。

  在国家文物部门支持下,吐鲁番地区坎儿井保护与利用工程自2009年12月正式启动,对坎儿井实行掏捞清淤、卵形涵加固、安装井盖等保护工作。掏捞和加固工作大多由当地农民完成,政府部门不仅农民发放各种工具,还为工作人员购买人身保险、发放工钱。

  王霄飞介绍,自2009年至今,坎儿井维修加固专项经费已落实4800万元,1至4期工程已加固维修坎儿井108条。据初步统计,已加固维修的坎儿井出水量均由不同程度增加,平均增加比率超过30%。

  “通过坎儿井维修加固,不但有效缓解了坎儿井的快速消亡趋势,还提高了坎儿井的出水量、增加了灌溉面积、提高了农民经济收入。”王霄飞说,以当地村民为施工主体的模式,让老百姓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据统计,1至4期工程累计向参与工程实施的当地居民发放直接劳务费约1100万元,直接受益逾1000农户。

  王霄飞介绍,对坎儿井保护的研究还在深化,吐鲁番坎儿井保护规划正在编制。“希望坎儿井这一珍贵文物可以永远保存下去。”他说。

  走在吐鲁番市交河小镇的路上,葡萄架下坎儿井的明渠水流不断,给炎热的空气带来丝丝清爽。当地导游木司大巴对游客们说:“在吐鲁番,水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是我们的生命。请大家在旅游的过程中,不要对水有任何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