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作家刘亮程:梦想在村庄里起飞和落脚

29.05.2015  17:37

 

刘亮程 图片由本人提供

    新疆日报讯(记者鲁焰报道)最近拨打手机,刘亮程的名字随着彩铃一遍遍地响起,他已被当作是一座城市的名片。

    去年金秋,最具影响力的鲁迅文学奖揭晓,他的散文著作《在新疆》获此殊荣,为新疆文学界增光添彩。《在新疆》获鲁迅文学奖,由此也进一步放大了新疆的知名度。细读这部获奖作品,人们可以更加立体地认知新疆所蕴含的人文意义。

    刘亮程十年前就因《一个人的村庄》声名鹊起,那个黄沙梁村因此而被人们记住。

    近一两年,他又在一个名叫菜籽沟的村庄里培植梦想。

    刘亮程,他的梦想在一个村庄里起飞,在另一个村庄里落脚。

    从“一个人的村庄”步入文坛

    刘亮程1962年出生于沙湾县黄沙梁村,那片黄沙与绿树交织的乡村土壤,培植了他的文学梦想。早年他是以诗人的面孔出现,曾是上世纪80年代著名诗人,并出版过诗集。他在文学界的名望与地位的确立当属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问世之后。上世纪末,随着他接受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专访节目的播出,这个一脸沉思状、说话慢悠悠的文学爱好者,终于因他的天赋异禀、独特视角以及独具色彩的文学语言和他所传达出的深邃哲思,令数不清的读者为之倾倒。他成为国内文坛令人瞩目的作家,跻身于新疆专业作家行列,荣任新疆作家协会副主席。《一个人的村庄》的问世,奠定了他在新疆乃至全国的地位。紧接着,他的作品不断推出,包括《虚土》《凿空》《驴车上的龟兹》《天边尘土》《库车行》《正午田野》等。

    《一个人的村庄》究竟写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受到许多读者喜爱?评论界公认,这部书籍塑造了人类共同向往的心灵家园,在后工业化社会大背景下,凸显了其醒世的人文价值,他也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鲁迅文学奖其实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有些文学注定是与获奖无关的。

    刘亮程是一个善于思索的人,他的头脑里总是会迸出奇思妙想,沉默寡言的他一旦侃侃而谈,必是语出惊人。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总是善于从生活的细枝末节里发现诗意,看见哲学的美妙光晕,这也是他作品的魅力所在。

    就获得鲁迅文学奖一事,刘亮程表现得很淡定。他对记者说,“鲁奖其实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有些文学注定是与获奖无关的。因为十年来读者已经把最好的奖励给了我!

    他言出有因,《在新疆》作品里就包括了《一个人的村庄》。他对新疆满怀深情,他说《在新疆》是他和新疆的一场相遇,这里的干燥、辽阔及多民族的生活环境,使他的相貌和文字都充满了新疆的气息。

    现在刘亮程在写什么呢?

    “现在我在写一部长篇小说《捎话》,已经写了三年,写新疆十世纪前的宗教战争。”他告诉记者,“小说里的主人公是一头毛驴,和一个捎话的人。因为那时候,丝绸之路上来回经商的时候需要这样的捎话。

    “《捎话》是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宗教文化冲突等的呈现。”

    “写新疆生活,思考新疆问题,是我多年的写作主题。历史本身就像一棵大树,可以一千年开一朵花,千年后结一个果实,现在的新疆就是漫长年月里结出的一个果实。

    记者从他的一番话里,又一次看到了作为作家的刘亮程,总是在试图往深处挖掘新疆文化的路上,不懈地奋进。

    刘亮程告诉记者,他还要写一部关于菜籽沟的散文书籍,因为在菜籽沟生活一年多,他又找到了写散文的感觉,在那里的乡村生活与以前的村庄记忆接上轨,可以与《一个人的村庄》一样好。

    如果说他的《一个人的村庄》是在早年记忆里的凭据,以一个人的胡思乱想为基调,是一个人的冥想,是虚拟的村庄;那么他进入菜籽沟已不像那时的幼年,依然有诗意,有飘渺,但是更加结实、厚实。他是从个人生活上对村庄的再认识,在文学上是再次想象,这次想象不同于《一个人的村庄》的是,《一个人的村庄》是靠片断,靠记忆完成,他说:“《一个人的村庄》里,我梦想着有朝一日当上村长,现在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而菜籽沟其实就是摆在面前的真实景象,是我在菜籽沟种地,搞建筑,担任菜籽沟艺术村村长……我要慢慢去写这些。”

    “一开始想法简单,我就是看到这个村子喜欢得不得了,想过一种‘耕读’的生活。

    其实刘亮程一开始想法很简单,他就是看到菜籽沟这个村子喜欢得舍不得撒手。然而他也看见另一个现实:这座有400多户人家的村庄已经陆陆续续走了200多户,而留下来的老人很快就种不了地,也会随着儿女迁走,长此以往这个村子就废掉了。

    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就想把那些被村民空置的院落买下来,也去动员一些艺术家买,他不能眼看着一座这么美的村庄慢慢地人走空了,村子没了人气。

    菜籽沟位于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山地与旱地麦田连绵起伏,景观奇美,是原汁原味的汉民族村落,具有旱耕文化的活态体系,又具有广阔的旅游市场发展空间。这是刘亮程看好这块地方的原因。

    作为新疆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刘亮程的想法既简单又宏伟。而他又是一位并不只耽于幻想的作家,他的行动力很强。

    “我的初衷是保护这个村落原貌。我只是想耕读,来这里种地,读书,在大地上思考,读圣贤书。”这是他的向往。

    他认为这是一个作家最好的学习与实践。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村里待得越久,越激发了刘亮程的社会责任感,他发现村庄里有很多民间文化体系被毁坏,他想去恢复。一年来,他在村庄里修整书院,耕作土地,呼朋唤友,全国各地有不少艺术家买了这里的民居。这里人气日渐旺盛。他用行动在拯救一个村庄。

    一年多来,菜籽沟因刘亮程付出的努力,正在发生喜人的变化。“以前一个商店都没有,现在有了,还冒出来好几家农家乐,给村里解决了就业,村庄建设的劳务收入已有上百万元。每个买了民居的艺术家要雇村民打扫庭院,其左邻右舍就都可以受益,从而激活了这个村庄,它的活力正在一点点地复苏,焕发。

    刘亮程已经把打理一座村庄作为他写作之外另一项宏大的事业。小到种一片菜地、拾掇农家小院,大到筹建木垒书院、恢复文化遗迹、开展一系列文化艺术活动以及一个个地复制高端乡村旅游产品。书院还筹资100万元,从今年起设立“丝绸之路木垒菜籽沟乡村文学艺术奖”,奖励对中国乡村文学、绘画、音乐、乡村设计作出杰出贡献者。

    耕读,恐怕是一个有着乡村情结的作家最美好的归宿,刘亮程寻寻觅觅多年,终于落脚在这个夙愿里。接下来,就是一点点去编织他梦想中的乡村景象,把自己的全部身心交付于此。

    他觉得,在耕读与写作的进程里,他终于找到了幸福感与归属感。

    而在实现梦想的途中,他也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他要用自己的一腔热情和聪明才智,去经营一座村庄,让菜籽沟这座村庄,像一棵古老的大树焕发生机,长出更多的绿叶,并且结出一个个鲜艳的果实。

    “作家与艺术家去村庄,是回头认领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传统文化,这些经过了千百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哲学,在村庄里还存在着,那是中华文化的根脉。中国社会需要从村庄里反思整个社会现状,作家与艺术家需要从心灵上认领乡村,乡村也需要作家、艺术家把先进文化带到乡村去,那些健康的生活方式、先进的理念以及美学追求,都是对乡村的引领。”刘亮程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