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创文明城市打造首善之地 甘做美丽首府建设者

31.12.2015  11:32
  红山网讯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诠释了对生态发展的深刻认识,阐明了恪守生态底线谋求发展的坚定决心。

  实践证明,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我们既不能“竭泽而渔”,也不能“缘木求鱼”。只有按照生态学原则,构建一个拥有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新型社会关系的城市,才是人人向往的幸福文明之地。

  绿色发展,彰显历史担当,也蕴含治理智慧。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核心城市,乌鲁木齐正处在历史性发展的滚滚大潮中。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既要上好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党员干部肩上的担子格外沉重。正因如此,更要坚守生态红线,甘做美丽首府的建设者。

  生态文明建设是理念、制度和行动的综合。

  回眸“十二五”,新疆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也迈上了新台阶。全疆上下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理念,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坚持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道路,在天山南北绘就出一幅绿染新疆的生态画卷。作为“排头兵”,首府乌鲁木齐也同样取得不俗的成绩。特别是在绘制绿色画卷、践行生态发展理念方面,更将“生态共识”转化为积极的“生态行动”。走在全国前列的十个方面的工作中,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工作,尤其令人瞩目。

  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自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乌鲁木齐市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治重症下猛药、治污染出重拳”,黄标车限行、关停小锅炉,坚决落实二氧化硫等燃煤污染物的减排,先后筹措投入332亿元,实施126个重点治理项目,建立“治、气、搬、停、限、控”多措并举的治理机制,大气污染治理取得历史性突破。

  “煤改气”工程全国领先。乌鲁木齐曾是一个冬季以燃煤为主要供热方式的城市。2012年正式启动的“煤改气”工程完成后,使乌鲁木齐成为全国第一个“气化城市”,也让冬日暖阳、蓝天白雪再次拥抱这座城市。

  完善城市公交运行体系。乌鲁木齐正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交通文明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完善城市公共交通运行体系,为鼓励倡导绿色文明出行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国内一流水平的BRT系统、“”字路工程、“两线一绕”“两桥一路”、地铁1号线……这些,都将为人们的绿色出行提供基础保障。

  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五年来,乌鲁木齐共种植乔灌木7万余株,新增绿地26.4万亩,城市绿化覆盖率由34%提高到38%以上,2014年乌鲁木齐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同时还被评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第三批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

  老城改造规模空前。五年来,首府投入20多亿元对全市993个老旧小区进行外墙保温、供排水和供热管线改造。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这两项工程,共改善了50多万各族群众的住房条件。向生态宜居城市迈进了一大步。

  展望“十三五”,首府绿色发展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五位一体”的整体布局出发,把绿色发展理念摆在突出位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针对性,对纠正“唯GDP”式粗放型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是发展始终面临的矛盾。按照五中全会部署,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花大气力、下真功夫狠抓落实,构建科学合理的发展格局,建立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实行垂直管理的严格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就一定能形成五位一体协同推进的合力,让美丽首府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蓝天永驻。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如果说过去我们抓经济主要靠基础建设、发展产业、招商引资,那么如今追求绿色发展,更需要统筹协调,做好关停并转、节能降耗的“减法”,学会生态修复与补偿的“加法”,探索生态经济、新兴产业的“乘法”。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乌鲁木齐正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而绿色发展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是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境界的必由之路。我们期待,沐浴在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阳光下,明天的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