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推进兵团国土教育体验基地建设

02.02.2016  12:56
  建设兵团边境文化长廊国土教育体验基地,在边境团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打造兵团边境文化长廊国土教育体验基地,意在增强国土神圣的感受、责任使命的感悟、巡边护林的体验、兵团精神的传承、民族文化的交流等。在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同时,又可以形成各种重要载体、创新“ 文化+ ”新思路,通过“文化+旅游”“文化+产品”形成具有兵团红色人文和边关风情的文化产业。

  建设兵团边境文化长廊国土教育体验基地,在团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具有导向性。近年来,十师一八五团投入大量资金对团场相关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重点军垦建筑、标志性指示标牌等进行升级改造,旨在推进一八五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团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大力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要规范团场公共文化设施、土地使用、施工及技术等标准;要以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均等化来指导团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建设兵团边境文化长廊国土教育体验基地,在团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具有示范效应。在一八五团涌现了一批先进的模范人物,如“ 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的“ 全国劳动模范”“ 全国道德模范”马军武同志;“大漠深处坚守生命水源,团结民族书写赤子情怀”的“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李青春同志等,他们为兵团广大干部职工屯垦戍边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将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与一八五团的自然景观充分地结合起来,让人们在欣赏边疆大美风光的同时,倾听老军垦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战天斗地、屯垦戍边、守护国境线的故事,这样故事不再是单纯的故事,风光也不再是单纯的风光,体现了“1+1>2”的发展模式。让文化做内核,充分开展学习模范人物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师团形成良好示范效应、带动效应,这就是一种“文化+”的实践。

  建设兵团边境文化长廊国土教育体验基地,在边境团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要注重规模效应。喀拉苏干沟遗址、沈桂寿升国旗旧址、抗洪守土纪念碑、桑德克民兵哨所等红色人文景点的分布较为松散,白沙湖、鸣沙山、眼睛山、红叶林等自然风光景点的布局也较为零散。通过对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有效整合、合理布局,将这些分散的景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符合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和发展规律,符合边境团场经济发展趋势,有助于发挥其规模效应。

  一八五团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红色基因、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兵团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实现从“ 量”到“ 质”的飞跃,有利于打造边境文化长廊国土教育体验基地,对于宣传兵团精神、发挥教育实践作用具有较强的导向性、示范效应、规模效应,特别是对于带动周边、辐射地方、建设边疆、保卫边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