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厅运用“1+4”工作法开展驻村文化建设

09.05.2017  01:14

自治区文化厅第四批驻村工作队入村以来,在借鉴前三批成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文化厅和阿瓦提县英艾日克乡实际,提出“1+4”文化建设工作法,并在8个村切实推行,丰富村民文化生活,锻炼党员干部队伍,促进维护社会稳定各项工作的落实,为一年的驻村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工作法中的“1”指当好文化使者。 工作队驻村后,队员就具备了村干部和文化人的双重身份。在村民眼里,队员是从城市来的文化名人。队员要在村里有效开展工作,首先就要符合村民对队员的身份想象,有文化、有名声、有能力、有爱心。从村民的想象出发,在体现文化人身份的前提下,尽村干部应尽的职责,驻村工作就能立住脚、生下根。文化厅有的队员,本来就是群众眼中的明星,他们一出现,一些问题的阻力就已化解一半。有的队员虽然在村里名气不大,但身怀绝技,他们一展身手,就令村民叹服。有的队员尽心尽力为群众跑项目、办实事、解难事,修路建渠,亮化校园村庄,群众切身感受到工作队的拳拳之心。有的队员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不知疲倦地走访,跟群众结亲戚、结对子、交朋友,疏导情绪,解决问题,宣讲政策,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把他们当恩人。其他许多队员有的家中老人小孩生病无人照料,有的身患疾病,有的被跳蚤叮得体无完肤,依然钻羊圈、下水沟、进棉田,与村民同吃同坐同劳动。新疆艺术剧院驻阔什库都克队员木合塔尔•玉素音带病坚持工作,直至把生命献给驻村事业。真心实意的付出,让村民与队员事想到一起、活干到一起、情连到一起、心聚到一起,为开展工作提供了可靠保障。第一季度,文化厅工作队在各级各部门支持下,在村民的密切配合下,解决群众实际困难154件,为民办实事好事投入资金72万元,协调引进惠民生项目资金2780万元。

工作法“4”中,其一是建设好文化阵地。 阵地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基础硬件,是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驻村四年来,文化厅十分重视阵地建设,彻底改变了所驻村落后的文化面貌,先进文化成为乡村文化的主流。

一是建成阵地。 英艾日克乡一直没有乡级文化活动场所,去年文化厅自筹资金570万元,建设乡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厅计划将该中心建设成全疆乡级文化阵地的样板,并于今年下半年正式投入使用。今年文化厅新接的恰其村和玉斯屯克栏杆村没有文化阵地。这2个村工作队多方争取支持,力争在今年建成符合标准的村级综合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此外,各工作队积极打造图书室、村民电视室、农技数字资源库平台、文化活动大舞台等各类阵地。

二是用活阵地。 文化阵地门可罗雀,甚至长期无人问津,空心化、空置化是全国性的现象,造成文化资源的浪费,成为人民群众心中的痛。阔什库都克村的文化活动中心原来建筑在村委会外的荒地中,一道围墙让中心成了人迹罕至的“冷宫”。新工作队进驻后,拆围墙、打地坪,添设施、进活动,中心很快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三是提升阵地。 随着新疆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乡村文化建设呈现日新月异的景象。阵地建设只有跟上时代,才能发挥相应作用。也克力村的莎吉木汗·莫明烈士墓原来占地1亩,只有凭吊先烈一项功能。文化厅今年在墓地旁另外征地10亩,挤出资金190万元,建设烈士事迹陈列馆。该馆建成后,将成为全疆第一个上规模的村级陈列馆,辐射全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去年文化厅在帕万拉村建成全疆第一家乡村青少年动漫体验室,取得很好效果。今年,体验室在文化厅所驻各村推广,由点到面铺开建设,并进行升级,配备VR等更时尚的文化设施,把英艾日克乡建成全疆少年动漫活动基地。

四是建强阵地。 对于比较成熟完善的阵地,在确保正常运行的基础上,提高阵地的使用效率,扩大阵地知名度,走品牌化、规范化、示范化的路子。如帕万拉村“恰先拜巴扎文化长廊”,做好美化街道环境,提高文化长廊品味。该长廊已成为吸引县城居民、小有名气的乡村文化景观。

其二是组织好文化队伍。 文化队伍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自治区党委印发的《关于深化“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驻村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每个村至少组建1支文化队、1支体育队、1支志愿服务队,每年组织各类集体活动不少于60次。”文化厅驻村工作队利用自身优势,开创性地进行队伍建设,为农村文化的长期发展打下基础。

一是巩固已有队伍。 老队伍凝聚着前三批驻村队员的心血,寄托着村民的记忆和感情,是开展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新队员到来后,迅速摸清老队伍的运行情况,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召集停止活动的队伍,重组人员变动的队伍,壮大基础薄弱的队伍,优化正常运作的队伍。文化厅工作队今年撤出巴依拉村,去年该村的“筑梦00后”杂技班基本停摆,但小杂技队员和村民依然希望杂技班能继续办下去。根据这一情况,工作队派出新疆杂技团优秀青年演员,每周到村里进行辅导、排练,复活了这支00后队伍。

二是新建各类队伍。 今年工作队责任、任务发生重大变化,迫切需要增加文化队伍,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为此,老村调查研究,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组建符合村民愿望、富有发展潜力的新队伍。如苏盖特艾日克村新组了文艺队、升旗护旗队。新村向老村看齐,发挥队员特长,因村制宜,在各自组建少年儿童cosplay表演队外,纷纷建立多支队伍。恰其村组建剪纸队、民族器乐队、体育队、街舞队等6支队伍。玉斯屯克栏杆村组建舞蹈队、草根宣讲队、小品队、农民画队4支队伍。8个村共新建28支文化队伍。

三是加强队伍培训。 培训是实施队伍管理、提高队伍水平、增强队伍凝聚力的必要手段。工作队高度重视队伍培训,将队伍培训列入工作计划,将任务分解到人,做到每支队伍都有组织领导和培训老师,每周安排1到3次集中练习,循序渐进,提高队员的专业水平、纪律意识以及思想道德水平。培训方式“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灵活多样,提高培训效率。文化能人和刺绣队伍的培训,争取到文化部支持,前者8个村50名队员在湖南培训10天,后者55人在乌鲁木齐培训30天。

四是发挥队伍作用。 队伍建设的宗旨是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服务。文化队伍的作用表现在文化建设方面是基本作用、基础作用、直接作用、显性作用,但落脚点和着力点是在去极端化上,体现为根本作用、长远作用、隐性作用。工作队以发挥队伍的文化作用为先手棋,把文化队伍建设成联系、引导、濡化村民的桥梁和纽带,村级党员干部队伍的后备军,脱贫致富、计划生育、村容乡貌等各项工作的带头人,反对“双泛”和“三股势力”的先锋队。

其三是举办好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是文化生活的核心,是开展农村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深受基层群众喜爱。工作队针对当地群众的风俗习惯、兴趣爱好,以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把驻村点建成人民群众的文化乐园。

一是弘扬传统文化活动。 阿瓦提被誉为刀郎文化之乡,刀郎木卡姆艺术、刀郎热瓦普艺术等是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刀郎农民画在全疆处于领先地位。斗鸡、斗羊、斗狗、摔跤、转轮秋千等民间活动广受欢迎。工作队充分挖掘,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在现代生活中激活、传承文化遗产,为村民走向现代化守望好根与魂。

二是夯实宣传文化活动。 文化是去极端化的利器。工作队按照厅党组要求,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不断完善升国旗宣讲、党员及村民学习、农民夜校、国语课堂等宣传文化载体,精益求精,润物无声,提高效能,切实把宣教内容转化为村民的精神食粮,抵制宗教极端思想的可口良药。

三是盘活节日文化活动。 工作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五个认同”为着眼点,利用15个法定节日和9个特色节日,打造“我们的节日”文化品牌,月月有活动,村村有欢乐,为村民服务,为实现总目标服务。今年的元宵节、三八节、诺如孜节、清明节等,8个村工作队或独立举办,或数村联手,将过节、走亲戚、慰问、精神文明评比等结合起来,营造节日欢乐祥和的气氛,增强世俗生活开放包容的健康氛围。

四是培育先进文化活动。 现代化是农民的必由之路。先进文化的熏陶,可以减少农民转型期的阵痛,加快现代化步伐。工作队利用青年节日,举办单身青年交友联谊会,改变南疆农村婚姻由父母做主的陈旧习惯,提高青年人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性。开展模特表演、动漫角色秀、诗歌朗诵、艺术展览等多种活动,开拓村民的文化视野,培养村民的现代观念,挣脱过于严重的宗教思想束缚。

五是引进高端文化活动。 驻村队员利用视野阔、资源广的优势,引进疆内外艺术家下乡进村,开展授徒、表演、交流等活动,让村民领略艺术大家风采,接受顶级文艺作品的洗礼。今年已邀请首都和乌鲁木齐艺术家进村16余批次,演出近15场,观众1万多人次。

其四是打造好文化品牌。 文化品牌是文化建设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建设文化高地的必然选择。在驻村工作中打造文化品牌,是文化厅的工作队义不容辞的责任,是补齐新疆农村文化建设短板的需要,是保证新疆文化安全的需要,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文化中心的需要。文化厅工作队根据全疆农村文化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勤奋工作,开展品牌创建,力争通过工作队的带动和辐射,推进全疆的农村文化发展。

一是培养品牌思维。 文化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西部、贫穷、偏远、边疆等经济发展的劣势,往往可以转化为文化品牌建设的优势。工作队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通过宣讲和传帮带等手段,帮助村民转变观念,清除等靠要思想,培育自立观念,改惰性思维为进取思维,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树立先锋模范意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争做新疆农村发展领头羊的氛围。

二是品牌设计。 创造文化品牌,品牌定位是关键。工作队紧紧围绕驻村任务,按照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有利于南疆现代化、城镇化进程,有利于改善民生、丰富文化生活、提高文明素质,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作用,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原则,开展品牌设计,创立受欢迎、可持续、传得开的品牌。

三是建设品牌项目。 随着国家文化发展法律体系的完善,文化品牌建设有了充分的法律保障。工作队挖掘地方文化优势,用活用好国家扶持政策,做好规划,持续发力,一届接着一届干,致力于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发展、村民文化娱乐、文化产品生产五个方面的品牌,取得初步成效。如情景歌舞晚会《驻村故事》在南疆巡演,青少年动漫体验室名满全疆,“古丽行动”的刺绣作品远销乌鲁木齐。

四是扩大品牌宣传。 宣传是创立品牌的重要环节。工作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媒体、名人、受众、文艺作品等各种载体和平台,宣传文化品牌,不仅扩大了文化品牌影响力,还塑造了文化厅的良好形象,提高了驻地的知名度。如莎吉木汗墓成为阿克苏地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筑梦00后”杂技班登陆中央电视台。

“1+4”工作法是文化厅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驻村工作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是文化厅驻村工作队切实开展“学转促”专项活动的初步成效,是前后四批驻村工作队实际经验的结晶。在今后工作中,文化厅驻村工作队将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决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在厅党组和驻地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下,继续探索,勇于实践,扎实开展“访惠聚”工作,为建设美丽新疆、共圆祖国梦想做出不懈努力。(作者:自治区文化厅驻村总领队,文化厅党组成员 副厅长   唐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