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助推兵团打造红色旅游的黄金廊道

24.03.2016  12:18

  近日,国家旅游局公布了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全国262个市县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一师十团名列其中。

  近年,一师阿拉尔市以军垦文化、西域文化及沙漠胡杨自然风光、绿色生态农业为突破口,积极构筑旅游文化大产业。该师兴建的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通过文物陈列、图片展示、场景还原、文字叙述等形式,采用声、光、电等技术手段,生动再现了几代兵团人屯垦戍边的历史。此外,该师还将沙漠、胡杨、戈壁、天山、草原、冰川等自然景观与当地的玉石文化、龟兹文化、刀郎文化等相结合,构建起一个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屯垦戍边文化基地、现代农耕文明基地。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把山川河流、地容地貌等自然风光与本地的人文历史充分结合起来,山就有了“仙气”,水就有了“灵气”。旅游业如果没有历史的积淀、文化的底蕴作支撑,就如无源之水、水涸命须臾;形同朽木,形聚而神散。把历史文化作为发展旅游业的内核,提升旅游业的“精气神”,再加上壮美山河等自然风光这个“”,探索出“文化+旅游业”这个“”“”俱佳的发展路径,对于大多处于风头水尾、旅游资源尚待挖掘的兵团团场来说尤为重要。

  首先,现有的文化传播形式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传播形式活泼多样,容易被人们接受,可以作为文化传播的途径。其次,旅游业需要文化提升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需要一种更高层次的旅游,希望通过旅游获得更多的认知,希望能在旅游中了解历史、宗教、文学、科技等,这就是文化旅游。最后,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是一件双赢的事情。文化可以赋予其他产业内涵,旅游业则客源宽广,但仅有内涵或者客源是不够的,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文化提升旅游业的品位和档次,通过旅游业扩大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这样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旅游业和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

  兵团有着打造红色旅游黄金廊道的天然优势。兵团是中国屯垦历史的继承者,也是屯垦文化的传承者。兵团流传着“八千湘女上天山”“千里急行军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等传奇故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军垦文化和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这些都是兵团红色旅游最独特、最有价值的资源。目前,兵团党委非常重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将红色旅游纳入屯垦旅游专项规划中,正逐步加大红色旅游宣传力度。

  在五家渠市的将军纪念馆内,展品陈列以六师的历史发展为脉络,以124位将军的事迹为核心,以重要任务和重大事件为主线,突出宣扬六师前身部队在中国解放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师市在屯垦戍边千秋伟业中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忠于使命、敢于担当、不畏艰难、创新争先”的亮剑精神。

  石河子市建有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军垦第一连、周恩来纪念碑等多处红色旅游景区(点),特别是军垦博物馆已经成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景点之一,发挥着展示兵团经济建设成就和石河子市历史发展的载体作用。

  此外,小白杨哨所、十师一八五团西北边境第一连、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碑等一批红色旅游景区(点)是兵团乃至新疆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红色旅游景区(点),已经融入自治区旅游业发展的精品线路中。

  实践证明,用军垦文化、戍边文化和边塞文化的理念推进旅游业发展,就能形成独具特色的兵团旅游文化。

  新常态下,兵团要抓住“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集散中心”的机遇,发挥产业援疆、文化援疆优势,加快旅游开发建设步伐,深入推进兵地融合发展,突出打造更多拥有“兵团精神、屯垦文化+”特色的红色旅游自主品牌,形成兵地融合性精品产品,打造兵团屯垦旅游景点、新型军垦城、屯垦戍边纪念馆等反映中国屯垦文化的旅游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