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最后一位洋委员去世 1963年入中国籍

22.10.2014  14:35

马海德1910年生于美国纽约州。1933年来到中国。曾任卫生部顾问、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务。1988年去世。

爱泼斯坦,1915年生在波兰,两岁移居中国,1957年加入中国国籍。1983年起历任全国政协第六、七、八、九、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委。2005年去世。

李莎,原名伊丽莎白·基什金娜,著名俄语教育家。1914年出生于俄罗斯萨拉托夫州,已故无产阶级革命家李立三的夫人。1983年起,李莎连续四届任全国政协委员。

汉斯·米勒,内科专家。生于德国。1939年7月来中国。1950年加入中国国籍。1983年任全国政协委员。1994年12月去世。

陈必娣,1915年生在加拿大,1936年到中国。1983年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历任第六、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6年去世。

理查德·傅莱,1920年生于奥地利。1939年1月到中国上海。1983年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历任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2004年11月去世。

叶华,1911年生于德国,1934年在苏联与中国著名翻译家萧三相遇,次年结婚。1983年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历任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2001年去世。

魏璐诗,1918年生在奥地利,1955年加入中国国籍,著名德语专家。全国政协第六届、第七届委员。2006年3月去世。

沙博理 全国政协第六届至十二届委员.

18日,美国裔全国政协委员沙博理辞世,享年99岁。沙博理是全国政协第六届至第十二届委员。他也是我国任期最长、年龄最大的现任外裔全国政协委员。

自1978年开始,全国政协吸纳了十多位中国国籍的国际友人加入,其中最早一位是马海德医生。沙博理的辞世也意味着,全国政协委员会中再无“洋委员”。

沙博理于1947年来到中国,并投身于中国革命。1963年,由周恩来总理批准,沙博理成为第一批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之一。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沙博理关注中国改革,积极参政议政。

在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教授周淑真看来,外裔政协委员本身的专业特长,使其能够成为中外文化、科学、语言等交流的桥梁。“所以一些外裔政协委员是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他们说话的分量也很重。

人物

美国律师来华“投身革命

1915年12月,沙博理生于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法律系毕业。1947年4月,沙博理来到中国,逐渐认识了中国社会并由同情转而投身中国革命。他曾掩护革命青年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杀。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沙博理和妻子凤子应邀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东侧的观礼台上亲历了开国大典的庄严时刻。1963年,由周恩来总理批准,沙博理加入中国国籍。他们也是当时第一批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

自1983年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后,在连续六届任期中,沙博理一直积极参与提案和建议工作。

1984年,沙博理获得了一次在人民大会堂进行大会发言的机会。发言稿是他和爱泼斯坦、奥地利裔的魏璐诗、加拿大裔的陈必娣共同起草的。由于沙博理普通话讲得最好,因而被推选宣读这份批评中国编辑的外文图书期刊在国外销售不力的发言。沙博理说,“它证明我们国外来的政协委员,也能够真正参与,而且有用。

2012年,由于身体原因,沙博理请假缺席政协会议。闭幕的前一天,出版界别多名委员前往美裔中国籍政协委员沙博理位于什刹海的家中慰问。

在家里接受媒体采访时,沙博理依然关注中国的体制改革。他说,体制改革会取得成就,“我希望能在活着的时候看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