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青支边60年 河南援疆行动一直在路上

20.12.2016  23:09
   【编者按】

  60年前,5.6万河南青年中原儿女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肩负着家乡的重托,不远千里志愿奔赴到祖国的西部边疆,投身屯垦戍边的伟大事业。60年来,他们不畏艰难、顽强拼搏,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大军垦战士携手同心,用汗水和双手,把沙漠戈壁变成了良田绿洲,用青春和汗水诠释了“热爱祖、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把中原儿女忠厚、淳朴、勤奋、踏实的优秀品格镌刻在天山脚下。今年正值河南青年支边60周年,大河网特派记者赴新疆的乌鲁木齐、石河子、奎屯等支边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深入采访,推出《豫青支边60年》系列报道,报道当年支边河南青年的故事。  

  1956年,5.6万河南青年中原儿女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肩负着家乡的重托,不远千里志愿奔赴到祖国的西部边疆,投身屯垦戍边的伟大事业。今年正值河南青年支边60周年,11月25日至30日,记者有幸走进新疆这片祖国西部最广袤的土地,实地采访当年河南的支边青年。

  支边青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在新疆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中心的新疆军垦博物馆,一段段真实感人的故事,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破朽的老物件,诉说着60年来,来自河南的支边青年不畏艰难、顽强拼搏,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大军垦战士携手同心,用汗水和双手,把沙漠戈壁变成了良田绿洲,用青春和汗水诠释了“热爱祖、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把中原儿女忠厚、淳朴、勤奋、踏实的优秀品格镌刻在天山脚下。

  当解说员张楠听说采访团都是来自河南,张楠指着一张庆祝河南支边青年50周年的合影照片骄傲地对我们说:“看,第一排这位是我的奶奶,后面带帽子的老人是我爷爷,他们都是1956年来到新疆的,我也是河南人。

  “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这句在兵团支边人中流传的顺口溜,在张楠身上得到了完美印证,而在石河子,在新疆建设兵团,在166万平方公里的边疆大地,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军垦场的“小罗成

  站在莫索湾大渠边上,出生在河南邓县回族农民家里马太生回忆起当初修建莫索湾大渠的情景,他还记忆犹新。

  “钢钎捣在上面,只能留下一个小白点”。马太生回忆说,60厘米的粗钢钎都砸成了碎片,还是无法完成任务。怎么办?爱琢磨的马太生想出了办法:架柴烤土。冻土烤化,挖下面松软的干土不在话下。之后,他又琢磨出“黑虎掏心”——烤化一片冻土向下挖洞,将地下的干土掏空后在上面用榔头砸……靠着苦干加巧干,马太生一天挖土15方。爱听豫剧的河南老乡们送他一个外号——“小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