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画现代农业发展新蓝图

06.09.2019  17:20

 

在新疆广袤的大地上,一幅现代农业发展的壮丽蓝图正徐徐展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区粮食生产摆脱了吃“调进粮”的局面,实现自给自足。棉花产量屡创新高,成为我国不可替代的重要商品棉基地。改革开放后,全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保持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全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区农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跃上新台阶。 

生产方式现代化

从农业大区到农业强区

对于70年前还在饿肚子的人们来说,他们很难想象,今天的新疆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已经超过600公斤,实现了口粮的绝对安全。依托良好的自然禀赋,新疆正从农业大区迈向农业强区。

统计数据显示,全区粮食总产量由1955年的147.02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1504.23万吨;棉花总产量由1955年的2.51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511.09万吨,占全国产量的83.8%;2018年,全区肉类产量达155.45万吨、奶类产量达194.85万吨,分别较1978年增长15.1倍、36.1倍;林果面积1856万亩,林果产量1059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2019年,由新疆农业科学院选育的冬小麦新品种新冬60号,在泽普县实验基地实收单产731.3公斤,创新疆小麦单产新纪录。

近年来,全区加快发展现代种业,一条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发展体制逐步完善。当前,新疆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棉花、西甜瓜商品种子制种基地、第二大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种业的蓬勃发展为全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60年前,一句“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催生出现代农业的雏形,而今,生产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为农牧业生产实现节本增效提供了更多空间。

2018年,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2688.96万千瓦,是1998年的3.49倍,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84.68%,机械化从农业生产主要环节走向“全程”,从主要农作物耕作走向“全面”。

得益于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推广应用,棉花种植大县沙湾县的棉花种植成本不断下降,效益得到显著提升。“同样4000亩地,以前全部播种完要一个月,现在机械播种只需5天就能完成。”沙湾县大泉乡双泉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长何洪涛说,机械化耕种是棉花生产实现提质增效的关键路径。

今天,精量化播种、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被广泛运用在农业生产各个领域,生产方式的转变为全区农牧业发展转型升级带来强大活力。目前,全区60%的棉花质量与世界优质棉花持平,加工番茄、辣椒、哈密瓜、打瓜、孜然、红花等特色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新疆人彻底告别了冬季“老三样”的历史,老百姓的“菜篮子”越来越丰富。

组织形式现代化

从单打独斗到合作共赢

如果说机械化的推广打开了新疆农业提质增效的大门,那么让机械化真正变为现实的,则是发端于土地上的一场变革。

2003年,沙湾县四道河子镇下八户村开始一场“互换并地”的尝试。该村党支部书记王金虎回忆说,当时,下八户村决定引进新的滴灌技术来解决传统漫灌费水费工的问题,前提是要去掉户与户之间的田埂,将一家一块的小块田整合成规整的大条田。村民们经过商议后,决定对土地进行重新调配。

土地集中连片后,效果出乎意料地好。”王金虎说,土地整合后,滴灌技术的运用不仅节约了人力物力,还使棉花亩均产量提高60公斤,每亩地直接带动农户增收200多元。

下八户村的成功试点让人们看到了土地流转整合、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好处,其经验在沙湾全县推广开来,为该县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5年,全区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整县推进试点工作,通过这项工作,在明确农村土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基础上,放活了经营权,加快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步伐。目前,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实测面积已达3562万亩,完成任务面积的100%。截至2018年底,全区家庭承包经营流转耕地面积已达769.7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24.4%。

随着土地流转面积不断扩大和适度规模经营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成为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纽带。

家里80亩土地已经承包给合作社管理了,我在合作社的面粉加工厂打工。”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村民李艳萍说,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一亩土地每年可收入租金450元,自己在面粉厂打工月薪4000元,合作社每年收益二次分红1.8万元,丈夫从事农机服务工作,家庭年收入轻松超过10万元。

2018年,全区共有家庭农场818家,各类农民合作社27295家,合作社成员55.32万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18.69%;合作社联合社72家,联合社成员391个。通过加入合作社参与盈余分配,“合作奔小康”已成为新疆广大农民的共识。

产业发展现代化

从原料输出到商品输出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仅需要农业生产环节的转型升级,更离不开农业产业化形成的加工升值。2018年,全区自治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达500家,全年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增加值463.35亿元,全区通过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形成了以粮油加工、瓜果及番茄、果酱等为支柱产业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实现由原料输出向商品输出的转变。

我们曾是一家从事马肉产品加工的企业,现在通过加大科研力度,研究开发马油化妆品,企业的整体产值提高了三分之一。”昭苏县祥源旅游商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朱德强说,近年来,通过化妆品这一产业链,马油可使一匹马多产生400元左右的效益。

农产品的加工升值不仅体现在工业加工环节,有时在村里进行简单加工,就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2019年,位于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亚尔买里村的一座小型核桃加工厂为当地农民带来不少收入。“经过清洗和筛选,核桃每公斤能多卖五六毛钱。”该加工厂负责人日杰甫·阿西木说,简单的加工提升了核桃的商品性,实现了优质优价销售。

借助农村的优质资源,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把自家庭院改造成农家乐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产业融合发展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开拓出更为广阔的空间。截至目前,全区已有休闲农业各类经营组织5800余家,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超30亿元,接待游客1700余万人。

目前,随着全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一批区域性特色产业已逐步形成。以伊犁河谷和天山北坡苹果、枸杞、小浆果等为主的加工基地,库尔勒市为中心的香梨产业带,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的核桃、石榴、红枣、杏等为主的加工产业带均已成为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