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棚户区住上“幸福楼”

11.08.2015  16:51
          8月5日,张玉透过24楼的玻璃窗向外眺望,蓝天白云下一栋栋新楼房静静伫立,6车道的柏油路上车辆相向驶过。

  能拥有眼前的幸福景象源于棚户区改造工程。“棚户区改造带给我们的变化真叫大啊。”张玉感慨道。

  张玉住在乌鲁木齐市天山区黑甲山片区跃进街南社区的阳光雅居二期小区。“住进来后,心情好了,慢性病也减轻了,人也精神多了。”张玉说,现在的房子宽敞明亮,水、电、暖、供排水一应俱全,对比以前住棚户区的日子简直可以用天上和地下来形容。

  以前住在黑甲山棚户区,即便白天屋里也是黑乎乎的,难见阳光。遇上下雨下雪天,屋里还会漏雨。最不方便的是没有自来水,需要走十几分钟的路程去买水,六元钱买一次用三天。厕所是旱厕,两个月雇人掏一次厕所,需要支出100多元。冬天用铁皮炉烧煤取暖,夏天在院子里烧柴火做饭,烟熏火燎让汗水和泪水一起流淌。张玉说,她家院子占地270平方米,有10间平房,每月靠出租房屋收入2000元。

  居家小环境不好,外面的大环境更差。街道上的路是泥巴路,雨天、雪天都穿雨靴,大家在路面上垫上几块砖头或木板跳着走。由于路面不平,晴天走上去,人就像喝醉了酒东倒西歪的。抬眼环顾四周,一片破败景象。

  张玉做梦也没想到会住进这么好的房子。按照政策规定,张玉原来的院子置换了70平方米的楼房后,剩余面积的折合成现金退还给了她。去年5月20日,张玉入住新房。房子是统一简单装修过的,白色的石灰墙,平整的水泥地,门窗都是现在的模样,张玉没再装修。住进来,到处亮亮堂堂,干干净净,吃水再也不用车拉人背去买水,拧开水龙头随时都有,做饭用天然气,24小时供应。60岁的张玉第一次在楼房内过冬天,地暖让房间变得般温暖如春,令人开心。

  现在出门都是柏油路,小区绿化得和公园一样,还建了幼儿园。今年7月,社区医院挂牌运营,她的糖尿病在家门口就可以治疗了。

  张玉说,过去周边没有可以休闲的地方,人闷得慌了就走上半个小时去人民广场逛逛,到大巴扎转转。现在小区内绿化得这么好,人们都习惯在院子里休闲纳凉。张玉还喜欢到幸福路附近一商厦前跳舞。

  张玉有个维吾尔族名字,叫阿依仙木·克里木。9岁时,因父母去世,她被母亲的汉族好友收养。养父母是东北人,对她视如己出,她身份证的名字叫张玉。张玉说,她的东北爸爸妈妈如今也离开了人世,但2个妹妹和 1 个弟弟仍与她情同手足,经常走动。

  张玉认为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她不仅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大爱,还享受到党和政府给予她的关爱,她把自己的楼房形容为“幸福楼”。

  阅读延伸:

  自2010年以来,乌鲁木齐市按照市委、市政府“三年改完,五年完善”的工作要求,开始实施新一轮棚户区改造工程。目前,共实施了黑甲山片区等97个棚户区改造项目,累计投资211.07亿元。截至6月,共开工建设295栋高层,330栋多层,房屋5.41万套,720.9万平方米。竣工293栋多层,149栋高层,竣工房屋30879套,363.8万平方米。完成征收3.9万户,安置居民2.9万户。同时,乌鲁木齐市坚持市政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与安置房同步建设,新建道路14.1公里、供水管线14.9公里、供热管线11.9公里、排水管线17.5公里、供电管线11.8公里、供气管线8.4公里。配套建设社区办公用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115万平方米,确保了居民及时、平稳回迁入住,有效满足各族市民群众的生活需求。(记者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