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援疆干部》感言:激荡人心的时代旋律

04.11.2014  12:52

    不久前,在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上,国内第一部以援疆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援疆干部》格外引人注目。不仅因为书中呈现的内容对内地读者十分新鲜,也因为作者吴玉辉曾是一位福建援疆干部,这部小说其实是他真实援疆经历的艺术再现。

    新一轮援疆大潮不仅为新疆带来了成千上万的内地“援疆干部”,也孕育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援疆文化。2013年,音乐剧《香妃》在沪疆两地演出获得成功,其编剧就是上海援疆干部闵师林。援疆期间,他还出版了《戈壁滩上的真相》等多部新疆题材散文集。与此同时,反映援疆干部和各族百姓共同奋斗、改变当地面貌的电影《冰山下的来客》、电视连续剧《同心兄弟》也获得观众好评。著名作家王蒙说:“援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事件。”援疆文化无疑是激荡人心的时代旋律。

    援疆文化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礼赞新疆的雄奇壮美。岑参写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把千里冰封的塞外写得“春意盎然”。这位唐代大诗人就曾有过“援疆干部”的经历,那时新疆被称作西域。许许多多从未到过新疆的人,就是通过这些诗来“认识”新疆的。唐代的“边塞诗”可算作最早的“援疆文化”了。新一代援疆人不仅仅写诗了,2013年,北京援疆和田指挥部请来中国传媒大学的专业团队,拍摄了纪录片《走进和田》,向世人介绍和田壮美的自然风光、绚丽的地域文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在央视播出后,深得海内外观众好评,也荣膺“五个一工程”奖。由上海援疆人编剧、上海导演执导、沪疆两地演员联袂演出的音乐剧《香妃》,不仅让人们看到新疆的大美风光,还展示了新疆各族人民对祖国大家庭的浓情挚意,2013年在沪疆两地演出后,产生强烈反响。更多的援疆干部通过个人摄影作品、诗集、书画作品表达对新疆的热爱。

    新疆大地缘何让援疆人激情飞扬?著名作家周涛说:“援疆干部的眼睛是二郎神的第三只眼,厉害。既不同于旅游者的表象浮泛,也不同于新疆人的久处不觉。那种带着大反差背景下的深入,使他们对新疆有着更为独特的理解和热爱。”这样的情感通过艺术的表达,产生了强劲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援疆干部个个都是新疆的“义务宣传员”,援疆文化密切并加深了新疆和祖国内地的交流。

    援疆文化中的另一类作品反映的是援疆人在新疆独特的生活工作经历。新疆的遥远、戈壁大漠的荒凉、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让这类作品充满了慷慨悲壮的英雄主义气息。“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即使在1000多年后读岑参当年在西域写下的诗句,依然让人有壮怀激烈之感。长篇小说《援疆干部》、阿克陶县委策划拍摄的电影《冰山下的来客》、上海对口支援新疆前方指挥部和喀什地委宣传部联合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同心兄弟》无一不表现了同一个主题:援疆干部为了国家利益、告别爹娘妻儿,远赴西北边陲,为了新疆的发展,为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幸福,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和各族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些作品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那些跨越民族、地域的大爱之中激荡的奉献、进取和爱国主义精神正是这个时代需要的正能量。

    爱国主义是援疆文化的核心,因为援疆是大国策,是新时代的国家战略。援疆干部对新疆的热爱、在新疆的奋发与努力是报效祖国之举。当个人经历和国家民族的大事件联系在一起,那种自豪感和使命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才有了援疆干部无怨无悔的奉献,援疆文化才成了激荡人心的时代旋律。

    援疆依然是正在进行时,援疆者的故事还在继续,我们期待更多令人激昂感奋的优秀作品来记录援疆者的足迹。

    作者:海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