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新疆丨棉农与棉花的“双向奔赴”

18.10.2022  18:31
  央广网尉犁10月16日消息(记者李昊轩 通讯员王雪)“银光点染兆年丰,万顷星摇似雪融。”十月的尉犁,秋意正浓,丰收的棉田里,洋溢着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一边是勤劳的棉农,一边是丰收的“棉海”,这场种植与收获的双向奔赴,托起了乡村振兴梦。

  近日,记者一行从新疆尉犁县城驱车前往阿克苏普乡英巴格村。车窗外,棉田成片、零散地分布着,远远望去,如一张铺在大地上的温床。而比棉花还显温暖的,是英买里村村民邹瑜发自内心的笑容。

  此时,邹瑜正站在打包好的棉花卷旁,看着一台智能六行采棉打包一体机在自家五百亩棉田里来回穿梭,只需要一天半的时间,这片棉田就将完成采收。

尉犁县阿克苏普乡高标准棉田喜获丰收(央广网发 汪志鹏 摄)

  这是35岁的邹瑜种植棉花的第10个年头。2012年,从新疆财经大学毕业的邹瑜,在种了30年棉花的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目睹过父辈种棉、采棉的辛苦,邹瑜一直在摸索如何更加省时、省力、高效地种植棉花。建设高标准棉田,机耕、机播、机收、机械植保“一条龙”作业,采用干播湿出、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在种棉路上,邹瑜一直都是“先行者”。

  阿克苏普乡位于东干渠下游,水资源相对缺乏,有了邹瑜的带头示范,不少棉农陆续开始采用干播湿出技术种植棉花。“今年,通过干播湿出技术每亩地能省水200方,提高了单产,每亩地产量达到480公斤。”邹瑜说。

  “种植棉花过程中,遇到问题就自己在网上学习,还有他们全程的技术指导。”邹瑜说的他们包括阿克苏普乡高级农业技术指导员买买提依明·库尔班。走访合作社和农户,深度参与棉田管理是县、乡农业技术指导员的重要工作,常年在田间地头奔走,买买提依明·库尔班把全乡的棉花种植情况了熟于心:“今年,全乡棉花种植面积有6.3万亩,平均亩产籽棉456.5公斤。目前,有16台采棉机正在采收作业,预计11月15号采收完毕。

尉犁县阿克苏普乡高标准棉田喜获丰收(央广网发 鲁红光 摄)

  望着丰收的棉田,邹瑜咧着嘴开心地笑了起来,这是他今年最主要的收入。同时,他计划明年能将物联网和移动智能通讯等技术应用在自家棉田,他也想把现代化的棉花种植技术传授给其他棉农,实现“抱团”发展,共同提高优质棉花产量。

  其实,邹瑜“抱团”发展的愿望,已经在相邻的喀尔喀提村得到实现。2021年底,喀尔喀提村聚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村民以土地流转等形式入股合作社,通过“党支部+全民参股+合作社管理”的运作方式,将全村的土地整理成“地平整、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棉田,今年,合作社种植棉花9300余亩。

  村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后,构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股份制合作社产权关系。“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采收、统一销售棉花,降低了种植成本。土地整合后,合作社种植棉花更划算,光是机械作业、灌溉这两项就能节省一大笔开支,这对棉农而言很重要。”喀尔喀提村党支部书记敬明说。

尉犁县阿克苏普乡高标准棉田中已经压缩打包好的棉花卷(央广网发 王雪 摄)

  土地入股前,村民们都是“单打独斗”种植棉花,对于以棉花为支柱性收入的村民而言抗风险能力较低。土地入股后,村民们的家庭收入变成了“分红+再就业工资”,实现了增收。

  喀尔喀提村村民张航有着丰富的棉花种植经验,家中的土地流转出去之后,张航在合作社管理850亩棉花种植,棉花的产量与张航的工资挂钩,在棉花采收前的每个管理阶段,张航都格外用心。“今年是合作社种植棉花的第一年,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我们进行了高标准棉田的建设,完善了高效节水设施管网、田间道路维护等基础设施改造,每亩地节约种植成本100元到150元,全程机械化种植又降低了劳动强度,棉田管理起来也十分方便。”望着吐絮成熟的棉花和来回驰骋的采棉机,张航高兴地说道。

尉犁县阿克苏普乡高标准棉田喜获丰收(央广网发 王雪 摄)

  伴随着棉花一年又一年的收成,十年间,邹瑜结婚成家,买车买房,有了两个可爱的儿子,他说要种好棉花,让家人生活更加幸福;十年间,喀尔喀提村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业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农民生活越来越好,乡村振兴的蓝图徐徐展开。

  在望不到边际的棉田里,棉农用勤劳、智慧浇灌出幸福之花,一幅新时代下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的美好生活画卷在眼前展开。

截至10月底新疆市场主体达223.6万户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任华、通讯员赵婷从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截至10月底,新疆登记在册市场主体223.中国新疆网
10月疆电外送新能源电量占比超三成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陈蔷薇从新疆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获悉:10月,我区疆电外送电量为76.中国新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