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科技报:技术撑腰增雨雪  天山新“添”四天池

31.08.2016  00:39

还记得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在车迟国比武求雨,请雷公电母帮忙,斗败了虎力大仙的情节吗?如今,在计算机技术、无人机技术和飞秒激光等先进技术的帮助下,气象部门也可以做到“呼风唤雨”了。
      8月18日,记者从自治区气象局获悉,由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共同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天山山区人工增雨雪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取得多项重大技术突破。
      如果全面将该项目先进的人工增雨雪技术应用于实践,每年将为天山地区增加约4400万立方米水资源,以天池1060万立方米的储水量为标准,相当于增加4个天池的储水量。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借助于该项目研发的三大科研应用成果:“一箭、一机、一光”。
     “一箭”即多弹型雨雪火箭发射装置。据该项目负责人、自治区气象局研究员魏文寿介绍,该项目在巴音布鲁克建立了人工增雨雪示范基地,应用多弹型雨雪火箭发射装置进行了多次实地增雨雪火箭发射试验,该装置可遥控操作,并可以兼容目前国内四个厂家生产的增雨弹,安全性和技术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一机”是项目组研发的人工影响天气探测作业、多源信息融合的一体化无人机系统。该系统可以遥控无人机进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无人机还能实时发回高空动态监测数据。该系统在天山和巴音布鲁克等地区共进行了27架次的实际作业,多次作业完成后不久即出现降雨情况。据魏文寿介绍,除美国之外,尚无第三个国家拥有该技术。
      “一光”则是目前世界上先进的飞秒激光技术。项目组将该技术引入人工影响天气系统,研发出超短脉冲激光人工引雷降雨技术与设备。将飞秒激光打到符合条件的云层中,即可诱发雷电,增加降雨。目前,该技术仍处在实验室阶段。
      该项目的又一巨大成果是首次系统地开展了天山云水资源潜力评估,探明了天山地区云降水过程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和天山山区典型层状云降水过程微物理结构特征,从而为人工增雨雪作业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据悉,我区平均年降水量165毫米,蒸发能力为降水量的10倍至20倍。水资源匮乏仍然是长期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每年“途经”天山山区的水汽资源达到1.15万亿立方米,但绝大多数不能转化为降水。国内外多项地形云人工增雨试验表明,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可以增雨10%以上,能为天山地区增加水资源,更有助于增加山区冰雪积累、提高河川径流、改善荒漠生态环境。

本报讯(记者 李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