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5000尾“水中大熊猫”投放博斯腾湖 累计投放3000吨各类鱼苗

15.10.2014  22:26

人民网博湖10月15日电(通讯员 苟秀君 年磊 马萍花 萨仁图娅)10月15日早晨,新疆博斯腾湖边气温较低,但湖边早早聚集了上百人,大家都想一睹“水中大熊猫”扁吻鱼(俗称大头鱼)的风采。

当天,博湖县举办了2014年博斯腾湖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仪式,最让人瞩目的就属上世纪七十年代已经在博斯腾湖绝迹的5000尾扁吻鱼。同时,当日,还投放草鱼、白鲢、鳙鱼鱼苗,共计300吨。

据了解,1962年,博斯腾湖首次引进草鱼、鲢鱼、鳙鱼等鱼类苗种,1980年开始繁殖、培育草鱼、鲢鱼、鳙鱼等各类鱼种并进行投放。截至目前,博湖县累计向博斯腾湖投放各类鱼苗3000吨。

新疆水产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们测量到水温达到标准后,开始将一袋袋装了水的鱼苗搬下来,将袋口解开,把鱼苗通过投放板倾倒入湖中,鱼儿在水中晕了一会儿,就开始四处游动起来。

新疆水产研究所党总支书记张明义介绍说,扁吻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濒临灭绝。博斯腾湖是它原有栖息地,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这个种群消亡。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濒危水产物种的保护,为了修复博斯腾湖水产生态环境,2003年开始,科研人员开始进行人工繁育。通过新疆水产研究人员的努力,2005年成功繁育出来了野生扁吻鱼的子一代,2014年成功繁育出了野生扁吻鱼的子二代,这个意义非常重大。因为它标志着在人工条件下,可以把扁吻鱼这个珍稀水产物种保留下来,而且技术比较成熟。之所以选择将第一批“子二代扁吻鱼”投放到博斯腾湖中,就是因为博斯腾湖是它们的“老家”。这次投放的扁吻鱼,体长都达到了7厘米以上,最大的意义就是保护水产物种的多样性。

博湖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孟宪清说,此次投放珍贵的扁吻鱼,有利于保护水中生态环境的平衡。 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是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于促进水生生物资源尽快恢复、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以及促进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放流的5000尾扁吻鱼是新疆水产研究所经过多年努力繁育成功的扁吻鱼子二代鱼苗,这是历史上首次实现扁吻鱼规模化全人工繁殖,是扁吻鱼保护的里程碑,它对保护博斯腾湖物种的多样性具有深远的意义。

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内陆水湖,拥有全国最大的有机鱼生产水面150万亩,具有丰富的饵料资源,渔业潜力巨大,其浮游动物鱼产潜力为13477吨,浮游植物鱼产潜力为34104.4吨,适合各类鱼种生存。

博湖县博斯腾湖管理局局长张立介绍,由于受开都河流程、流速等因素的影响,草鱼、鲢鱼、鳙鱼等品种不能自行产卵。为增强博斯腾湖渔业发展后劲,博湖县积极采取人工增殖放流方式,不断增加博斯腾湖水生生物资源量和群体数量,保持水生生物多样性,改善博斯腾湖生态环境等措施,加快推进博斯腾湖渔业持续速健康发展。

为提高鱼苗投放的成活率,采取围栏暂养,投放时间推迟到10月中旬等措施,有效地避开鸟类、秋季池沼公鱼捕捞及其它网具对鱼苗的伤害,提高投放鱼类适应性、抗逆性。

据悉,今年增殖放流工作将持续到11月上旬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