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戏送到“最远一家人”

09.09.2015  10:02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乍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这是鲁迅记忆中“最好的戏”。现在,有了集车载大屏幕、网吧、公共图书馆、舞台四种功能于一身的“流动网络大巴扎”路演车,南疆四地州33个县市的基层群众同样能在家门口、在田间地头看到一场场的好戏。

  逐渐富裕起来的基层群众最需要的是文化。为了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演出团体走出城市,走向基层,为的就是能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到好戏,让基层群众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但是,送文化下乡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以往下乡的演出团体开展活动时,常常受到没有舞台、或是因搭建临时舞台费时费力的困扰,因此无法组织演出队伍深入到社区、学校、乡镇。现在有了“流动网络大巴扎”,相信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演员们就能随时随地为基层群众送上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这无疑是打通了文化服务、文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把好戏送到“最远一家人”,让文化能在基层如活水般充分流动起来。

  其实,群众在哪里,文化惠民服务就应该在哪里。新农村建设,不仅需要现代的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更需要现代文化向农村辐射。自治区党委、政府在连续六年进行的“民生建设年”活动中,安排实施了多项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文化民生工程,包括继续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南疆三地州基层文化室建设工程、东风工程、万村千乡文化产品惠民行动、各级文艺院团下基层演出等活动,丰富了新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越是在基层,群众对文化越是渴望。“乡亲们有时候根本不带凳子,就站着听两三个小时,演完了还使劲儿鼓掌,舍不得我们走。很多百姓对文化生活的渴望常常让我们感动。”一位经常下乡演出的工作人员这一句感人肺腑的话,说出了基层群众的心声。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新疆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基层文化建设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历史欠账较多,条件较差,底子较薄,还不能充分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面对基层群众强烈的文化需求,当前如何充分利用路演车,让文化在基层真正流动起来,“”起来,就是我们接下来该思考的问题。试想一下,如果路演车奔跑在各乡镇、社区、街道,给群众送上美味精神食粮的同时,还不忘挖掘、扶植当地传统特色文化,让原汁原味原生态的艺术形式登上舞台,展示独特文化魅力。这将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水平,保障农牧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送文化下乡的同时,我们是否可以找机会培育农村自办文化,即扶持农民“种文化”,在“”字上多下功夫,为基层植入大量的文化基因,那些由农民创造的、根植于农村的民间文化才是最具生命力的。如此一来,不仅群众的文化需求得到了满足,更为基层打造了一支永不走的文化队伍。

  “融得百家根扎稳,千年始见用功深。”说到底,让文化在基层活起来,政府的投入、引导和服务不可或缺,但更直接、更持久的动力来自群众对文化的认同和参与。只有充分发挥广大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才能不断增强基层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也只有把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专业队伍建设与群众组织建设结合起来,既有多种艺术形式的繁花似锦,又有群众文化活动的万紫千红,才能真正走出一条文化惠民的新路子。(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