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剧“非遗”传承人汪琴:此生为扬韵薪火且流芳

15.12.2015  13:21

汪琴演出照。

汪琴近照。

人物名片

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表演家学会理事,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代表作品有《审土地》、《夺印》、《皮九辣子》等。

10月18日,扬剧名家汪琴回到家乡江都区大桥镇佘坂村,为那里成立的慈善协会工作站送去扬剧演出,并带领一些扬州好人代表,捐款上万元。作为扬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从艺60年的汪琴见证了扬剧从繁荣到衰败再到繁荣的坎坷历程。在台上,她精益求精演好每个角色;在台下,她以身作则将扬剧发扬光大,用实际行动回馈戏迷。汪琴说,她一辈子都要为扬剧而活。

继承中创新 包容中突破

——汪派扬剧的艺术特色

扬剧博采众长、刚柔并济

扬剧,不仅扬州老百姓喜闻乐见,她的影响力,波及大江南北,是有着全国影响力的地方剧种。

扬剧最早的源头,恰恰要追溯到汪琴老家江都一带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上世纪20年代,维扬花鼓戏在上海滩上演大获成功,改名为“维扬大班”。与此同时,温婉的苏北香火戏也越来越流行于上海富户人家堂会。1935年,苏北香火戏和扬州花鼓戏艺人在上海同台合演《十美图》,维扬文戏和维扬大班终于正式合并,称为“维扬戏”,扬剧从此产生了。

扬剧的特质在于博采众长、刚柔并济,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恰恰就和扬州这个城市的气质相呼应——兼收并蓄、海纳百川。

在汪琴看来,既有下里巴人的草根地气,又有阳春白雪的气质高度,这是扬剧之魂,也是扬剧名角的成名之道——在继承中的创新、在包容中的突破。

创新塑造“顾二嫂”角色

回顾自己的艺术生涯,汪琴最满意的作品还是《皮九辣子》。当时的她,已经四十多岁了,正是对戏剧艺术理解最为透彻,身段、唱腔、表演最炉火纯青的时候,她将汪派扬剧的“真、准、活、美”四大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当初,拿到《皮九辣子》剧本之后,她并不满意“顾二嫂”这个人物,她认为只有泼辣的表演,不能将人物的性格完全表现出来——不够“”。在跟编剧、导演一轮轮磋商之后,她对人物进行了大刀阔斧地修改。除了泼辣外,汪琴更赋予了顾二嫂“你若天边充军去,我学孟姜送寒意”的温柔温情。角色性格更“”,演绎起来也就更“”。

这个有血有肉的“顾二嫂”,在北京“中国艺术节”上,更是大放异彩。冯其庸先生赞她的表演为“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部戏,也让汪琴获得了江苏省首届“文学艺术奖”、“紫金杯奖”,并受到省政府记功嘉奖。

扎根传统剧目汲取营养

汪琴已经不再满足于一般的表演。她尝试着在内心寻找人物,先后在《伏虎》中饰雪梅、《红灯记》中饰铁梅、《红色娘子军》中饰琼花、《杜鹃山》饰柯湘、《风雨潭》中饰童玲……一个个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在她的身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我常说,别看我演了几十个角色,但是在每部戏中,我就是‘这一个’,就是戏里最贴切的那个角色。

新编扬剧,是创新创造的广阔舞台,而传统扬剧,则是演员的根基,更是砥砺艺术的磨刀石。

文革”过后,全国的文艺都迎来了井喷。扬州扬剧团四处演出,最受老百姓欢迎的,就是《王宝钏》、《杨三姐告状》、《玉蜻蜓》、《珍珠塔》、《白蛇传》等传统剧目。

下得了苦功 领会到真谛

——汪琴的扬剧学习生涯

初进扬剧团的青春汗水

汪琴10多岁的时候,父亲离世,原本殷实的家境一落千丈,她常见母亲拿出家中物件,变卖维持生计。姐姐文弱,弟妹都还小,生活的重担,大多数落在了汪琴的身上。

但那时候的她,已经显示出在文艺方面的特长来。天天挑水穿城而过,竟被当地的文娱宣传队看中,让她在过年过节时,挑着花担四处表演。开办农民骨干培训班时,也叫她过去当辅导员,正是在那里,汪琴迎来了人生最大的一次转折。

一次偶然的机会,汪琴知道苏北扬剧团正在招人,怀着忐忑的心情,她来到报考点,“唱了一首歌,跳了一段舞,排了一段戏,写了一篇作文。”然后汪琴就顺利地进了剧团。

初次担纲主演的心路历程

成角成腕,大概是所有演员梦寐以求的。汪琴的成名之路,看上去要比常人快一些。在排《审土地》时,她开始担纲主演。

我演一个农村少妇,没有任何生活经验,兰花指翘得不对,老师就是一棍子抽下来,这就长记性了。”这出戏参加省会演时,汪琴候场时看别人演戏看得入了神,倒让一旁的老师们慌了,“都说这个小丫头怎么就不晓得怕呢?”结果,当汪琴在舞台上博得叫好声不断时,老师们激动地又哭又笑。那场演出之后,汪琴获得了“省优秀青年演员奖”。

有了小的名气,对戏剧的理解更为深刻之后,汪琴反倒有些清醒了,她能够感觉到,自己和老师们之间的差距。好在,很多老师都给予了她无私的帮助:在南京演出《万花阵》时,她还是配角“蝴蝶花”,到了徐州,老师就主动把主角“琼花仙子”让给了她;为了给她打气,让她在《玉燕恨》里女扮男装,她也能演下来。

植根于民间 倾情于传承

——汪琴的扬剧推广之路

退休后自办扬州首个民营剧团

1995年,汪琴从扬州扬剧团退休。当时,正值戏剧步入低谷,好几家扬剧团都因生存困难而撤消关闭,一批扬剧演员处于闲散状态,就连镇江扬剧团著名的金派传人姚恭林也无戏可演。唱了一辈子扬剧的汪琴,对此非常痛心。

一个是国家一级演员,一个是国家二级编剧,汪琴和老伴两人退休工资都不低,儿子、女儿的工作也很好,老两口完全可以安享晚年。但汪琴实在坐不住了。“我觉得自己有一种责任感,应该提供一个舞台,让老艺术家有用武之地,并培养一批新人,为扬剧的发展尽力。

她数次往返于扬州、镇江之间,将当售货员的金瓯、荒弃扬剧的周秋生等人,一个个招至麾下,给他们排戏,让他们演出。退休后一年,汪琴自己创办了“汪琴艺术团”,这也是扬州首家民营扬剧团。“之前扬州城里都很难听到扬剧的,正是汪琴艺术团重新让扬剧的丝弦之声,响彻在扬州的市区、农村里。

把“扬州好人”搬上扬剧舞台

很多戏迷都知道,汪琴艺术团有个非常鲜明的特点,那就是“扬州人写扬州人、演扬州人”,她和老伴刘葆元将“白衣圣人”吴登云、全国公安一级英模陈先岩、一心为公的厂长高仁林、默默奉献的“三八疏沟班”等扬州数位先进典型人物的事迹搬上扬剧舞台……

每次采访这些先进人物,都是对自己心灵的一次洗礼。他们的事迹太感人了,他们是我们身边可亲的人,是真正的平民英雄。我们没有权利不宣传他们。”通过汪琴艺术团的创作和演出,有更多的扬州人知道了吴登云、陈先岩、高仁林,“用艺术来歌颂这些扬州好人,是我们这些艺术工作者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汪琴感慨道。

2005年,汪琴艺术团荣获中宣部、文化部颁发的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制订扬剧“黑头发”战略

2008年,汪琴成为扬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面对沉甸甸的证书,汪琴陷入沉思:扬剧的传承,不能靠几场戏,不能局限于几个剧团。“汪琴艺术团可以放下,但扬剧汪琴不能放下,传承人,不仅仅是荣誉,更多的是责任。

当年秋,汪琴传习所应运而生。随后,她面向社会招收学员,免费教学。以传习所为依托,以“跟着汪琴免费学扬剧”为契机,制定“黑头发”战略,将扬剧传教延伸到学校。几年来,汪琴先后走进扬州树人中学、扬州艺校、扬州大学等为学生们上扬剧课。(记者 车林 摄影 张卓君)